2005年9月2日的《新科學家》雜誌報導了一個相關研究:參加研究的志願者(學生)被分成三組,其中一組被要求在打坐時思想集中在「神是博愛」,「神是和平」這樣的精神概念上;第二組學生思想集中在「我很幸福」,「我很高興」這樣的世俗概念上;第三組學生僅僅是普通的放鬆。
志願者們被要求每天習練20分鐘,持續兩週。在每星期的開始和結束時,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情緒心理測試:以及疼痛的耐受力測試──受試者將手放在攝氏2度的冷水中,覺得太冷時便拿出來。
結果發現參與第一組帶有精神因素打坐的學生在焦慮程度上明顯比其他兩組學生低,而他們對冷水的耐受時間是其他人的兩倍。
主持這項研究的俄亥俄保凌格林州立大學的博士生沃其赫爾茨(Amy Wachholtz)認為,帶有精神內涵的打坐比純世俗的打坐放鬆對人的效果要明顯的多。「精神打坐中可能有某種獨特的內在因素,而這是純世俗的打坐放鬆所做不到的。」她說。
另外研究還顯示,打坐的效果同志願者的宗教背景沒有關係,而真正造成差別的是內心所關注的事情。
這項研究對於越來越多的打坐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啟示。許多人把打坐看作是單純的體操,還有人相信正面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關鍵(從根本上這是不信神的現代科學的理解方式)。然而諸如「我很幸福」,「我很高興」這樣的世俗正面心理狀態卻達不到那麼明顯的效果;而只有充滿對神的感激敬仰的思想才能有更大的效果,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另外,這項研究在對志願者分組時考慮了宗教背景的影響,可以說結果同每個人的宗教等背景無關。這就使得參試者對慈悲和諧的神的敬仰超越了狹隘的宗教限制,至少從結果看,真正起作用的並非宗教本身,而是在更大包容意義上的對神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