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某些統治者提倡「德治」,這本來是好事。不過古人講德治,乃是指以自身德行教化百姓,而非自身一味貪腐、欺壓民眾,反以「德治」之名要求百姓順從。這裡試舉一例,看看古人講的「德治」究竟是什麼含意。

陸隴其,字稼書,谥號清獻公,浙江平湖人,康熙時著名的清官。他推行善政,以德教化百姓,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康熙九年,陸隴其任河北省靈壽縣知縣。一天,有個老太太告她的兒子忤逆。陸隴其看到她兒子還是一個未成年的男孩,就對老太太說:「可讓你兒子暫時在我這裡呆些天,我好教育他。」於是就命那個少年跟隨在他身邊。陸隴其每天畢恭畢敬侍候太夫人,每次侍候老人吃完飯後,自己才去吃些剩飯菜。有時間就給她講一些故事。太夫人稍有不適,陸隴其更加關心備至。這樣過了些天,那少年突然跪在陸隴其面前哭著說:「小人一向不懂禮,得罪母親,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為後悔不已。」後來,那少年成了遠近聞名的孝子。

陸隴其審案子時,每次傳喚原、被告雙方到庭,都婉轉的開導他們說:「你們平日都是關係很密切的人,今天不過為了婚姻、土地、錢債等小事,一時矛盾不能忍耐,導致惹上官司,既花費時間又耗費精力,往往所花費的錢反而超過你們所爭奪的錢。官府一旦判決,就會有輸贏,從此也就變成仇敵,互相怨恨幾代,後悔可就晚了。國法不加在有理人身上,你們回去仔細考慮三天,如果都想通了,可以來撤訴。」聽了開導,訴訟的雙方往往感激的流淚,並當堂作出保證,像當初一樣和好。

康熙十四年,陸隴其上任江南嘉定縣知縣。嘉定是個大縣,百姓生活貧困而民間習俗又追求舖張浪費。陸隴其就到處發文告,反覆教育百姓,務必去掉好爭鬥和輕生的習俗。他以身作則,提倡簡樸,官吏和百姓紛紛效仿,舖張浪費的人都讓別人看不起,民風漸漸變得淳樸,生產迅速發展起來。每逢道台過生日,他就帶著掛麵十卷,一斤重的蠟燭一對,前往祝壽,人們都說陸隴其的官品、官德是百姓的福份。

皇帝下诏舉薦學問、品行都好的人進京做官,陸隴其被推薦升任按察使。他離任的時候,隨身攜帶的只有幾箱書籍和舖蓋而已。百姓們扶老攜幼,哭著為他送行,久久不肯離去。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都以民為本,以德服人,因為善心和理義才能打動人心,才能使人感化和醒悟,才能觸動生命的本質和人心靈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