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2006年6月4日報導,在長春一管道工地挖出上千屍骨。「每一鍬下去,都會挖出泛黃的屍骨。挖了4天,怎麼也有幾千具!」 很多讀者都覺得驚訝,都在那裏瞎猜猜,懷疑是不是日本人的萬人坑還或者是過去還沒有火葬場時的亂葬崗。結果,吉林省博物院劉曉晖研究員出來說,那很可能是當年國共遼沈大決戰時「圍困長春」之役時留下的屍骨。

可見,「圍困長春」這一段並不久遠的、但駭人聽聞的歷史,連現在的長春人自己都不清楚了。電影電影《大決戰之一:遼沈戰役》中,對於取得 「兵不血刃」解放長春之戰績,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黨史、軍史課中更是諱莫如深。中共軍事史專家張正隆大校的專著<<雪白血紅> >,對於「圍困長春」之戰有比較真實的記敘,但是,這本書後來成為了禁書。

1948年,中共東北野戰軍對國民黨政府軍控制的長春城實行圍困,6月5日,下達《圍困長春辦法》,決定對長春實行「久困長圍,政治攻勢,經濟鬥爭」的總方針,組成圍城指揮所。要求採取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手段,圍困長春,當時「圍指」提出口號:「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困死在城裡」。長春圍城歷時五個月。當時的長春,經過日本人十四年的經營,長春市的人口已經從淪陷前的15萬人,膨脹到70萬人(包括日本人14萬)。長春圍困結束之後,居民人口銳減到 17萬人。圍困造成大批城內平民因飢餓而死亡,甚至發生了吃人肉的慘劇。
 
對於「長春圍困」造成的死亡人數,中共官方沒有說法。作家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裡估計長春圍城餓死了十五萬人,日本方面估計是餓死二十萬人左右,當時人在城中的國軍軍官段克文則在回憶錄中估計餓死了六十五萬人。準確的死亡人數永遠都將是個謎,一般認為,圍困造成的死亡人數應在30萬人上山,相當於一個「南京大屠殺」。

中共之所以不願意談論「長春圍困」,因為餓死的基本上都是平民,而國民黨軍隊餓死的幾乎沒有。

在圍城的初始階段,國軍曾限制居民外出,但後因城中發生饑荒,隨對居民放行,但是,中共在封鎖線上設立嚴密哨卡,不准居民出去。而國軍又不准他們返回城裡。 「他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了就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戰士見此慘狀心腸頓軟,有陪同饑民跪下一道哭的,說是『上級命令我也無法』。」後來採取了圍阻以及射殺的行動。大批饑民被迫滯留在兩軍控制的環城中間地帶,其間遍佈腐爛的餓死民眾的屍體。後來,怕造成不好的影響,圍城部隊下令在指定哨卡放饑民過封鎖線。圍城最後以國軍投降而告終。

據一些當事人的回憶證實,圍城期間包圍圈中曾發生食人悲劇。「當年參加圍城的一些老人說:在外邊就聽說城裡餓死多少人,還不覺怎麼的。從死人堆裡爬出多少回了,見多了,心腸硬了,不在乎了。」「可進城一看那樣子就震驚了,不少人就流淚了。」解放軍士兵看不下去,有些人問「咱們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餓死這麼多人有幾個富人?有國民黨嗎?不都是窮人嗎?」 後來,熟人見面就問∶「你家剩幾口?」(《雪白血紅·第三十一章 「兵不血刃」》)

國民黨方面認為,解放軍在圍城期間的行為構成戰爭犯罪;共產黨方面則認為城內國軍實行「殺民養軍」、「驅民養軍」政策,見死不救。如果說幾十萬長春百姓是國軍手中的人質,那麼,當人質被釋放出來後,中共卻不接受人質,要把百姓堵回去,這時,百姓反成了中共的人質。在中共官方宣傳口徑中,有「兵不血刃取長春」之說;而很多非國共人士及國際輿論則認為,長春圍城是二十世紀最慘重的戰爭災難之一。 (明慧週報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