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德孚
編譯者註:本文選自《後漢書·方術列傳》,其作者是宋代的范晔(公元398-445年)。此書文筆流暢,敘事簡潔,結構嚴謹,疏而不漏,故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四史。本文雖篇幅短小,但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郭玉為東漢廣漢郡(今四川新都縣,一說廣漢縣)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學家。先前,有一老者不知來自何處,常在涪水釣魚,因而得涪翁之名。他在人間乞食,見到有疾病的人,常用針刺治療,立即見效,並編著有《針經》、《診脈法》在世上流傳。程高尋求涪翁多年,涪翁見他心誠,才傳授醫術於他。程高也隱居從醫而不做官。
郭玉青年時拜程高為師,學到了方藥、診斷、三陰三陽脈候和陰陽變化的奇術。在漢和帝的手下做太醫,治病多有效驗。
和帝認為他不是一般的平凡之輩,又想試其本領高低,於是叫一個妃子和一個手腕長得美如女子的寵侍中(男)坐在帷幕裡,假裝成一個人,各伸出左右手一隻,叫郭玉切脈。郭玉說:「左是陽性,右手是陰性,脈像有男有女,情況像是性別不同的人,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和帝為之讚歎不已。
郭玉仁愛而不驕傲,即便是低賤的窮人和僕役,也一定盡心盡力給診治,但對地位顯貴的人的療效卻不如窮人好。和帝就讓貴人穿上窮人的衣服,變換一下居處,一針就治癒了。和帝召來郭玉質問其中的緣由,郭玉回答道:「理由很簡單。醫人之道在於思維意念,腠理是非常細微的,要隨著氣血的變化巧妙地施用針術,針石的瞬息變化,絲毫的差錯就會造成失誤。針術的奧妙,潛藏於心與手的體驗之中,可以領會卻難以用言語表達。貧困患病者尊重和信賴醫生,醫者得以施展其才能;而權貴們盛氣凌人,不遵醫囑,醫生精神有負擔,心情又不愉快,又怎能發揮其才智呢?針刺有深淺,時機有正誤,加上判斷疾病的謹慎之需,我的許多顧慮尚來不及消除,哪有餘力顧得上治病呢?這就是治不好病的緣故啊。」和帝認為他回答得很好。
郭玉以上的論述說明瞭生活、思想行為以及病人對醫生的信任程度都與疾病的診治有關。他是繼扁鵲之後又一個對社會、心理、疾病和治療的相互關聯有研究的古代醫家。郭玉後來死於官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