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史書記載的不僅僅是歷史。
司馬遷任太史令一職,執掌天文。他十歲時開始習誦古文,二十歲開始周行天下,曾登會稽山,探禹穴,考察孔子遺風。在《史記》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簡要論列了一百三十篇的要旨。十二篇「本紀」、三十篇「世家」 和七十篇列傳的絕大部份都是講述朝代、家族和人物的故事,而「書」八篇則是對當時科學的總結,《禮書》用來記述夏、商、週三代之禮;《樂書》記載自古以來音樂的興衰;《律書》講述兵法、星歷與物體比例本身的學問;《歷數》論述曆法;《天官書》論述天文星象學與人間的對應關係;《封禅書》論述祭祀名山大川諸神的禮節;《河渠書》是有關水利學的論述;《平准書》論述經濟和金融學。《扁鵲倉公列傳》介紹了醫學成就;《大宛列傳》講述西域諸國的歷史、民風;《龜策列傳》講卜筮的要略;《貨殖列傳》講各地的出產和商貿。
略述《史記》的一些章節,天文、地理、水利、醫學、卜筮、經濟、商貿、祭祀、禮、樂、數學、行軍打仗、治理國家等各個方面都是《史記》記載和論述的內容。
司馬遷在開始寫作前論述寫作動機時,就說他「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歷代的史官在修史時都延續了司馬遷的思想。煌煌二十四史,每個朝代的《食貨志》連起來就是一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歷代《方技列傳》連起來就是一部科學發展史;歷代經籍志、藝文志連起來就是中國的學術思想史;歷代有關五行、祥瑞、災異的記載就是研究天文、地震等的重要史料;歷代職官志就是中國官制的發展史;歷代關於少數民族和外國的記載對研究各國家和民族的地理、風俗、遷移等來說,就是少數民族史和國際關係史;有關戰爭的記載可以連續組成中國的戰爭史和軍事思想史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二十四史並不僅僅是史書,而是中國歷朝歷代的大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