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世界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中,即使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
在奈米科技进入生活之际,试想奈米尺度以下的微观世界是如何呢?远在希腊时代,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世界是由一种基本粒子组成的概念,他称这种基本粒子为原子,现代科学即沿用他当时提出的名词。

奈米的尺度为10-9米,这个尺度约为一般原子半径的十倍,也就是说奈米技术的仪器工具,可以观察物体表面的奈米尺度结构,但对于更微观的原子尺度,仍须采用其他研究方法。

经常有人误以为原子力显微镜即可对原子进行观测,然而实际上,原子力显微镜最佳解析度约为零点一奈米,与原子直径差不多,最多仅能对原子的外观轮廓做观测。而原子内部的结构又呈现出巨大的空洞,仅有原子核区域有较大的质量存在,要用现有的仪器原理进行观察,可说是非常困难。

当尺度更缩小至原子的内部空间结构。目前尚未有任何仪器可以观察其实际的构造,而是采用粒子撞击的方式,根据撞击结果,间接推测其内部状态。一般认为,原子核集中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量几乎等于整个原子的质量。而电子则分布于原子核之外,质量非常小,运行轨道则以机率的方式分布于原子核以外的区域。

物理学家近期的研究

受限于实验手段与仪器,物理学家难以窥测微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因此现有对小于原子尺寸的微观空间的模型,都是在现有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推测,并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也不能保证其正确性。

二十世纪早期的研究指出,原子内部有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到了近期则发现,质子、中子其实也不是最基本粒子,而是由更小的夸克(quark)所组成的,电子则属于轻子(lepton)的一种。而在比质子更微观的尺度中,粒子则不仅仅有夸克、轻子等物质性粒子,还有能量性的粒子,称之为玻色子(bosons)。玻色子又分为胶子、光子、W及Z玻色子、引力子等。(引力子尚未被发现,为假设性粒子)。

那么比夸克和玻色子更小、更微观的粒子存不存在呢?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已远远超出现有研究方法可侦测的范围了,以实证的手段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对微观粒子的研究除了帮助人类了解物质的组成之外,由于微观粒子具有异于宏观粒子的特殊物理现象(量子效应),从而打开了另一道研究之门。

超弦理论的多维时空观

在研究微观粒子时,为了圆满的解释一些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科学家提出「超弦理论」,这个一九七零年代提出的理论,从数学上推论宇宙应具有多维空间,比如十维、十一维或二十六维空间,甚至还有人提出宇宙具有无穷维度的空间。

这么多维度的空间,人类只能触及与观察到目前生活中的四维(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时空,其余的空间维度都蜷缩在比原子还小很多的极微观尺度当中,因此人类难以察觉。也就是说,在原子以下的微观空间中还存在着人类所接触不到的许多空间。

多世界理论

科学家在研究微观的量子行为时惊讶的发现,诸如质子、电子等微观粒子,都有一个奇怪的性质:在同一个时刻,它可以既在这里又在那里,也就是说一个微观粒子同时存在于在空间中的许多位置上,就像它们有分身术一样。但是当我们真正去观测它时,却又只能在一个位置上找到它。

显然,微观世界的物理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有很大的差异。科学家尝试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但都难以自圆其说。直到一九五零年代,「多世界理论」(many worlds theory)的出现,似乎才比较圆满的解释了这个现象。

多世界理论认为,这个宇宙中,并不仅仅只有我们看得到的这个世界。实际上宇宙中存在着无限多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空间中有多少个位置,就有多少个另外的世界存在。

而在这些世界的每一个当中,微观粒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所以看起来就像是粒子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位置上都存在一样。我们每做一次测量,就是从这无限多个世界中选择出一个世界,粒子在那个世界中的位置就是我们测量到的位置。

对「多世界理论」有深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德伊池教授(David Deutsch)进一步认为:「量子力学的多世界理论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而且适用于宏观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因为所有的宏观物体,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既然在微观领域,有无数的实验证实了量子力学的可靠性,那么在宏观领域,它也同样应该适用。

德伊池教授说,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中,即使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实际上不仅是每一个人,包括这个地球,都有无数的「分身」,他们同时存在于无数宏大的世界中,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演变形式,所以单一世界的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