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功能是指隔物看到隐蔽物或图像的能力。这方面的最经典的实验是Pearce-Pratt系列实验。
美国杜克大学的莱茵博士(Rhine, J. B.)在1934年设计了五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简单图案:圆圈,方框,十字,流水,星形。利用这五张卡片,他与其当时的助手普莱特博士(Pratt, J. G.)对一位自称有透视能力的学生彼尔斯(Pearce, Jr. H. E.)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在1933年8月和1934年3月之间进行了34次,每次实验用五套卡片(共25张)。受试者彼尔斯坐在杜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小隔间里。助手普莱特则在坐另一栋楼的一张桌子前,他能从窗户看到彼尔斯。
实验一开始,普莱特拿起一张卡片,并将它面朝下放在一本书上。此时,彼尔斯开始“看”书上这张卡片的图案。一分钟后,普莱特再用左手将书上的卡片面朝下放在桌子左边,然后再用右手拿下一张卡片。这样每分钟一张卡片,直到25张卡片全部用完。整个过程中卡片一直严格保持面朝下的状态,普莱特和彼尔斯都不可能看到上面的图案。
统计结果表明,在总计74轮实验、1850次透视中,彼尔斯答对率超过30%,在统计学上远远超过或然率。通俗地说,只凭随机猜测而不具备透视能力,受试者不可能答对30%(Rhine,1934,1937)。这一实验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莱茵博士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实验心灵心理学之父。
这项实验在之后又被不同科学家多次重复,都得出了相同结论,进一步证实了透视功能的存在(Russell,1943)。
(参考文献:Rhine, J. G.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Rhine, J. G. Some basic experiments in Extrasensory Perception-a background.
Russell, W. Examination of ESP records for displacement eff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