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这则成语,出自于《庄子》的“秋水”篇。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多少倍的时候,便对自己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对河伯说:“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有多大,这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季节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的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的大啊!今天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这就可以与你谈及大道之理了。”

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局限于自己浅薄的经验而自以为是的人。其实庄子想说的是,真理之道超越人世间的人们所熟悉的一切经验和理论,只有浅薄之人才会用自己所知道的那点经验来衡量真理之道,而只有当人们放弃自己原有的观念,才有可能接受和理解超越其上的真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