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与祸福,都是有因有果,都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唯有积德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人算不如天算巧,世上有些人只算小处,不算大处,只顾眼下,不顾终身,不肯积德行善,枉自折了福德。因为天道对于善恶的果报,一毫不差,不过在迟早之间。正如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举心动念,天地皆知”。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康友仁轻财重义得科名”的故事。
明代时江南常州府有两个秀才,一个叫康友仁,一个叫丁国栋。两人从幼同窗读书,康友仁为人忠厚谦退,说话不是很伶俐,文才亦甚平平;丁国栋说话伶俐,又擅长写文章,平时不免有几分自负之意。那年又值秋试之期,两人已二十来岁,立意俱要科举,约作同行,雇一小船往金陵进发。船到镇江遇逆风不能前进,只得停在江边等候。两人于是一同上岸散步,见有一所古庙,两人走了进去。
康友仁走近佛座,见有一青布包在拜单左首地下,用手拾起,颇觉沉重,解开一看,足足的十封银子。丁国栋便想据为己有;康友仁却想失物之人若是遇急难,千方百计弄来的银子,偶尔失落,走投无路,便有性命之忧。要等候在此,遇见失物的人交还了他。丁国栋见他执意要等,便假称荒野中,你孤身一人怀揣百两银子不安全,你若必要等,不如我替你收着银子,你在此等着了寻的人,你同他到南京来取,万无一失,不好么?康友仁是忠厚人,听见说得有理,便答应了。
康友仁一直在庙门口等到第二天下午,才遇见失主。失主姓赵,镇江人,因为父亲遇到困难,急需银两,只得将旧房典卖,前一日带得房价银百两救助父亲,在此坐了片时,忘带银子。此时却寻不见,急得痛哭起来。康友仁问明原委,便告诉他自己拾得银子,只因此处荒野,恐有他失,已托一朋友带往南京,须到南京还你。
两天后,两人来到贡院,访问到丁国栋寓所。不想丁国栋翻脸不认账:“倒也好笑,这银子我见也没曾见过,如何来向我讨?你托我带来的不过箱子一只,这个在此,交还了你,余事莫向我说。”说罢,穿好衣服,竟扬扬走开了。康友仁气愤说道:“他人的银子竟要白赖,岂有此理?”
那失主跟了康友仁来,只道银子一到就有;今见此光景,惊得呆了,一双眼只看着康友仁,但说道:“您须要救我。”急得掉下泪来。康友仁见他着急,便道:“有,不要慌。他纵不肯还,我赔也赔还你。”便将箱子开了,内有几两盘缠取出来,付与那人。到旅社中住了,遇到一些朋友,知道实情后有同情的,也给一两、二两,康友仁又将自己行李一并当了,凑得五十余两。
当时赶上有一同店住的徽州人汪好义,却不是应试的,闻知丁国栋赖银不还,累及康友仁行李典尽,对康有仁道:“兄功名事大,还当料理场事。吾助兄白银二十两,以完此事。”那失主已有七十多两,遂千恩万谢而去。
康友仁此时忙收拾考具,初八日随众入场,题目到手,随手写去,草草完了七篇文字。二场、三场皆如此,自料必无中理。丁国栋得了百两银子,喜出望外,便去街上买绸缎,买毡货,入场后,因自觉心情愉快,写的文字益觉有兴致,三场篇篇得意,自以为举人必中无疑。一到家中,便写出文字,让人观看,人人认为必中。康友仁归家,想着怎样再凑三十两银子偿还失主才好,把中举人的事倒撇在九霄云外了。
哪知揭晓后,同县中了四人,第三十六名却是康友仁。一中之后,亲友多来贺喜,帮助银子,打发报子,康友仁忙了数日,起身便到南京寻着失银之人,又送还了三十两银子。那人叩谢而去。丁国栋自己不中,又听见中了康友仁,心中益发不服,大骂主考瞎眼。
康友仁随后进谒座师(主考),叩谢提拔之意。座师见了,向康友仁道:“不知年兄平生积何阴德?”康友仁道:“门生一介穷儒,有何阴德?”座师道:“你的名数已中定丁国栋的了。只因场中得了一梦,梦见一朱衣人对我说:‘第三十六名姓丁的做了亏心事,天榜上已除他名字,换了姓康的了。’说也奇怪,足下卷子已经看过,不见有甚好处,所以不取。丁生卷子早已中定,自做了此梦之后,再把丁生文章来看,越看越不好,于是弃去。随手取过一本,正是尊卷,越看越有精神,将来补上了。及填榜时,拆开来看,果然就是足下名姓。则弃落之卷,一定姓丁无疑了,也拆开来看时,果叫什么丁国栋。此中转换,真有神明。年兄若非有阴德,何能至此?你可说与我知道。”康友仁只推没有。其时同县中的亦因进谒座师,共在座间,便道:“康年兄事,门生却也晓得。”便将丁国栋如何赖银不还,康友仁如何典贷赔偿,一一诉说了一遍。主考拱拱手道:“可敬,可敬。天道果然不爽也。”自此更加看重康友仁。后来康友仁进京会试,主考便留在署中读书,遂成进士。丁国栋遭此挫折,因康友仁中举之后,此事人人传说,更觉无颜,但后悔已迟了,不久生病而死。可见占便宜者反吃大亏,肯吃亏者反得便宜。当时有人说丁国栋贪了百两银子,分明卖去了一个举人,又送了性命。为人切莫欺心,观此者可不令人猛省吗?为善莫迟疑。冥冥之中,神目如电,只有遵循天理而为善才是人生正路,才能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