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作为道路标识和供路人留言之用的巨大柱状建筑物,迄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期的华表是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的一根木柱,并“以木贯穿,柱头四出”,名为“桓”,用于识别和标志道路,这是华表的雏形。
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被称做“桓木”。据史书记载,尧时即出现以横木交于柱头的“桓木”,用于指示大路的方向。
华表在上古时又名“表木”、 “谤木”。《吕氏春秋》曰:“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原来诽、谤二字的古义相同,均指“言其过失”,或者说“直言批评”,与谏言属同一含义,并无后世“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贬义。古代的华表就相当于今天的上诉状。
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因为古时的“桓”与“华”音相近,“桓木”、“表木”的称谓就慢慢演变成了“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