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过一个故事,风要和太阳比较谁的本领大。于是风就找了一个行路人,鼓足了劲要把那个人穿着的大衣吹掉。可是风越大,那个人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紧。风最后也没达到目的。轮到太阳时,温暖洒向了那位行路人。他觉得有些热了,于是很自然地就将外衣脱了。

这个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似曾相识:当对某人反感时,越是指责他、发泄怒气,互相间矛盾越大;如能冷静下来,从体谅对方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地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之所以想到上面的故事,是因为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唐太宗在贞观6年,将死刑犯约400人放回家去,约定一年后要求他们回来接受死刑执行(秋决)。结果到了约定日期之前,全部的死刑犯,一个也没少,提前回来就死。最后唐太宗以这些死囚讲信义,就赦其死罪。

贞观年间社会秩序很好:贞观四年,全国死刑犯二十九个;贞观二十二年,全国死刑犯仅两人。《资治通鉴》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中共的教科书上总是强调唐太宗说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人以为古代君王是怕百姓扰事、危及自身才采取措施来安民的。从上面的数据及唐太宗的言论来看,其实不然。从远古的黄帝、尧舜、周文王、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到康熙,真正的君王是敬天从而知命,视天下黎民百姓的生计为己任,因此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一方面在勤俭、敬业中,加强自己的修为;一方面推己及人,既重视百姓的道德礼仪教化,又促进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