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期间,阿根廷警方在国会外现场保护请愿、举横幅的法轮功学员。

文/欧阳非

“耶稣扛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不时摔倒在地上,市民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风声凄凉,愁云惨淡……”,好莱坞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影片《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再现了耶稣受难前的最后12个小时。耶稣最忠诚的门徒彼得,为求自保,面对愤怒的人群,三次不肯认主。看着受难的耶稣,彼得远远地躲着,啜泣着,影片中一曲“彼得不认主”,强烈地烘托出了彼得的那种惊恐万状和悔恨交加的心态。

如果时光倒流,历史再给彼得一次选择,我们可以想象,彼得一定不会让屈辱重演,面对血腥暴力,他会勇敢地站出来,高喊“停止迫害”。用今天的话说,他还可能打出一条“还耶稣基督清白”的横幅,公开地为自己的信仰,为救赎自己的主鸣不平。他如果这么做了,人们很难把“搞政治”的帽子套到彼得的头上,相反,赢得的一定是后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当年彼得后悔没有做的事,今天千千万万的法轮功弟子做到了,他们喊出了“停止迫害”,“法轮大法好”,“还我师父清白”的心声。如果认为彼得举起横幅不是“搞政治”,那么法轮功学员争取信仰自由的反迫害同“搞政治”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