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智、信七件驭财法宝运用好,金钱就会成为一剂补药。
文/茹芝

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张说在《钱本草》的文章中,用二百余字就把“钱”的道理说透了。张说将金钱比作药材,其“味甘、大热、有毒”。如何使用好“金钱”这味药,张说给了七件法宝,本文分别用七个故事说明。上期说了前三个法宝和故事,分别是:道:一积一散;德:不把钱当宝贝;义:取舍合宜。这期介绍后面四个法宝和故事。
 
礼:不贪非分之财

江西抚州人谢廷恩是清朝著名的义商,被人们尊称“西老爷”。谢廷恩从小家境贫寒,16岁开始到四川、福建、广东经商。

他在福建经商时,一位商人拿货付款后立即走了,清点货款,发现客人多给了总货款一半的钱。谢廷恩知道他是某绸布店老板,便在城中的绸布店一家一家地找,终于找到这位客人,将多出的货款归还给他。这位客人和谢廷恩成为朋友,介绍其他老板在谢廷恩处购买货物。谢廷恩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到二十年,已成为抚州当地巨富。

明慧网报道的文章《明白真相的儿子拾金不昧得福报》,讲述了一位法轮功学员的儿子开出租车时,拾到一捆十万元和几千元零散现金。他设法找到失主,把钱如数归还,未收分文回报。后来,他的出租车生意越来越好。

古人深知,积财不如积德,行善积德会带来福报。

仁:乐善好施 为别人打伞

晚清时期,一商人因为一次生意失败,急需一大笔资金周转,于是他去求见当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准备把自己的所有家业,以非常低的价格当给胡雪岩。

胡雪岩打听情况属实后,立即急调了大量的现银,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该商人的产业。胡雪岩并告诉该商人,自己暂时替他保管这些资产,商人随时可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利息就可以了。

商人非常惊愕,店里的伙计也不理解。

胡雪岩解释说,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那个商人的家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低价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

胡雪岩的仁义之举打动了官绅百姓, 生意越来越好。后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信:一诺千金,绝不违约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 他为人正直, 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有谚语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一次,范蠡经商资金周转困难,向一富户借了十万钱。一年后,富户带着借据出门讨债,包裹不慎掉到江中,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于是投奔范蠡。即使没有借据,范蠡不仅连本带息归还欠款,又额外送他路费。范蠡的仁信之名广传天下。在日后的经商中,各富户愿意主动送钱上门,帮范蠡渡过财政危机。

人无信则不立。古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智:不让钱伤害道义

西汉古籍《淮南子·人间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穆公派遣孟盟领兵去偷袭郑国,孟盟在边境巧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对他的伙伴蹇说道:“秦兵行军几千里,目的必定是偷袭郑国。他们以为郑国没有任何防备。如果我们今天告诉他们郑国早有防备,他们必定不敢再往前走了。”

于是弦高等人假装奉郑国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个领兵元帅一看郑国派人来慰劳秦军,知道对方早有防备,于是领兵撤回秦国。

郑穆公见弦高立了大功,于是重赏弦高。弦高拒不受赏。他说:“秦军是受了我的欺骗才退兵的。如果我因为欺诈别人而得到国家重赏,那就是在败坏郑国的信誉。” 弦高说完后就搬到东夷地区落户,从此再未返回郑国。

弦高以为,自己用的欺诈手法为郑国做了一件好事,既不能提倡,更不能予以奖励。以欺诈获取利益,败坏国家的风俗。弦高深谋远虑,不让钱财伤害自己的道义。

道、德、仁、义、礼、智、信,运用好这七件驭财法宝,钱这味特殊的草药就会成为一剂补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