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化論強大的新敵人:現代分子生物學
達爾文進化論於一八五九年誕生,一八六六年,奧地利天主教修士孟德爾發表《植物雜交試驗》,催生遺傳學,但他的貢獻直到死後半個世紀才被發現,一九二零年代,進化論與生物遺傳學聯姻形成「新合成理論」。一九五零年代,美國人詹姆斯﹒沃森和英國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利用X光顯微技術,發現了DNA雙螺旋三維立體結構,克里克1958年創立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進化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主義」認為DNA上的基因突變是生命變化的起源,生命在適應外部生存環境過程中隨機、無意識地決定哪些基因變化存活並遺傳給後代、哪些消亡,且這一過程的機制是由簡入繁,經過漫長的演化,生命的最初始形態是非生命物質。
問題來了,DNA上的隨機基因突變到底會有甚麼後果?組成生命的基本單元細胞真的就如同海克爾所說的「就是一個簡單、均質、類似漿糊的小球」?
1. 單細胞鞭毛的複雜性與系統性
鞭毛是生長在很多單細胞生物和一些多細胞生物細胞表面的細長細長的蛋白質分子,結構與發動機很相似,有定子、轉子、主軸、軸瓦、連動桿、調節與制動系統等部件。鞭毛長度約15000納米,直徑最粗的部份約20納米,鞭毛發動機的轉速在每秒100次數量級,控制精準,能在四分之一圈內剎車並轉向。
常見的細菌鞭毛1秒鐘可以跑出自己身長60倍~100倍的距離,遠超獵豹。細菌鞭毛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最高效、最精密的分子引擎和納米機器,也是最複雜的蛋白質機器之一,能夠每秒鐘旋轉300-2400圈。由於其高度複雜性與系統性,鞭毛馬達一直是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難點。
鞭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根本解釋不了,鞭毛發動機共由約50個部件、約30種蛋白質分子構成,這些必須系統性地按照內部特定機制同時組合存在,才能正常運轉,這無論如何不可能是從簡單結構一步一步進化而來。就像一隻瑞士手錶,缺少任何一個零件,就無法正常運轉,它只能是按照嚴格工序被製造和安裝起來的,不可能是自發隨機演化而來。
2. 細胞:不可簡化的複雜工廠
細胞的結構與運行機制無論是從物理層面、生化層面都比鞭毛更為複雜。
在DNA控制下,細胞內部能產生幾萬到幾十萬個種類蛋白質分子,總數量有幾千萬個,細胞每隔幾分鐘到一小時就分裂一次,這種生產效率依賴於細胞內很多先進發達的「生產線」, 宛如一個集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工廠,有車間、生產設備、包裝處、控制中心、通訊平台、運輸系統、廢料處理站等功能完備、分工明確的子系統。
一名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博士寫道:「全世界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大部份的研究內容都是一個細胞中的事情,然而從確定遺傳物質為DNA後的近百年,到現在為止,非常清楚的東西,讓我看來不知是否有百分之一,目前更多的還是處於模擬或者發現某個東西,距離完全控制還差的遠。」
《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一書作者美國裏海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邁克﹒比希針對分子生物學所發現的細胞複雜結構,提出了一個直接挑戰進化論的概念:「不能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比希發現,複雜系統不可簡化,從一開始就必須高度複雜,不可能由更簡單的系統逐漸進化而來。
3. 基因突變進化:需要10萬億個地球同時做實驗
打倒進化論的不只是考古學家,生物學家,還有數學家。一九五零年代,美國曼哈頓計劃工程師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從數學角度認為,DNA中存在海量生命信息,自然界無法完全依靠隨機過程產生這些信息。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道格拉斯﹒艾克斯博士做過計算,讓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地球上所有原子都用來形成氨基酸,所有氨基酸都參與隨機突變的排列組合實驗,每分鐘重複一次實驗,如果從實驗中想突變形成一個正常蛋白質分子,需要10萬億個地球同時做實驗才能達到。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達爾文的黑匣子:生物化學對進化論的挑戰》一書作者邁克﹒比希在二零一九年的新著作《達爾文式退化》裏認為,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造成生物退化、而不是進化。
一九九六年底,美國學術界聯合英、德、加、瑞士、澳大利亞等國享譽國際的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歷史學家,聯合召開了一個歷史性的主題為「正是創造 (Mere Creation)」的高峰會議。與會的192位學者,代表105所著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專家們暢談從人類各行業各門學問中都能看見神的智慧的創造,而不是自然選擇、進化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