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稱為「超自然主義者」的美國魔術師和尼泊爾僧人
2011年,美國曾播出一部名為「超自然主義者」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美國青年丹·懷特(Dan White)的故事。丹·懷特的正式身份是魔術師,他遠赴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尋找可以起空的僧人,不是為了學習起空,而是為了見證。丹·懷特認為,「魔術在西方被視為娛樂,但是在東方被用來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的存在。」
幾經周折,丹·懷特來到喜馬拉雅山脈內陸的尼泊爾,在尼泊爾的一座寺廟中找到了。僧人說打坐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自己。為了說服僧人,丹表演了空手讓月亮消失。經過稍稍靜思,僧人表示願意為丹及攝製團隊演示起空。紀錄片團隊扛著攝像機從正面、側面,用特寫鏡頭拍攝了僧人起空一米多高的真實情景。
二、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多重官方資料印證的白日飛升
1.《續仙傳》、《太平廣記》、《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東極真人傳》的正面記載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沈汾編撰的《續仙傳》是一部記錄神仙傳說故事的著作。沈汾(沈玢)是唐朝末年至五代人,曾任南唐溧水縣令兼監察御史,娶南康公主成為駙馬。他有感於神仙之事國史不書,於是搜集唐五代神仙故事,著有《續仙傳》(或稱《續神仙傳》)三卷,續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上卷載飛升者十六人,以張志和為首;中卷載隱化者十二人,以孫思邈為首。《續仙傳》收錄唐朝到五代十國三十六人的成仙事蹟。
下面要說的是其中一位女道士、史上唯一被官方承認、加正史記載的白日飛升者謝自然。
唐德宗貞元九年(794年)十一月十二日,大唐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件,女道士謝自然(生於767年)在27歲時,在民眾矚目下白日飛升。當時有數千人圍觀、歡送,地點在果州(今四川南充)。
據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謝自然從小喜歡清靜,性格祥和有禮,喜誦《道德經》。謝自然的先輩是兗州人。父親謝寰住在果州南充,被舉為孝廉,任地方基層官員,母親胥氏也是邑中豪門望族之女。
謝自然從七歲開始,先後隨兩個尼姑修行遊歷,歷時三年。十歲回家,自己去住在了大方山頂的老君廟裏(如今的西山景區山頂)。十四歲那年九月,突然說飯食就像是蛆蟲,無法食用,從此不再進食。
貞元六年四月(公元790年),刺史韓佾(yì)來此上任,懷疑謝自然不食人間煙火是假的,就延請她進入州北堂的東閣,把她關閉在裏面幾個月,想試一試她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吃飯。
數月之後,當打開房門之後,謝自然的體膚還和過去一樣,說話時聲朗氣暢。這時,韓佾率領老少家人一起來看望謝自然,韓佾讓女兒韓自明拜謝自然為師。
在這之前,謝自然的父親謝寰行遊多年,等到回家時,看到謝自然修行道法不吃飯,認為是妖妄。他說:「我家世代儒風,除三綱五常之外,皆非先王之法,怎麼能有這種妖孽迷惑人?」於是,把謝自然鎖閉堂中四十多天,而謝自然卻更加清爽秀氣了,謝寰這才感到驚駭。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李堅繼任果州刺史。
謝自然性情嚴肅,對於修道的事,從不輕言,即使父母也不讓他們知道。李堅崇尚至道,才稍稍對他說一點。她說:「凡是誦經,全在精心,不在遍數多。奉道之人,中途而退,受到的損失更多,不如原來就不會的人,千萬謹慎啊!」
謝自然十三年一粒糧食也不吃(不食人間煙火)。貞元十年十一月九日(公元794年),謝自然到州裏向李堅告別,她說:「我中旬一定走了。」自此,她也不再進入靜室。
十一月二十日辰時,謝自然在金泉道場白日升天。幾千士女一起瞻仰了升天的過程。她的祖母周氏、母親胥氏、妹妹謝自柔、弟子李生,聽到了她訣別的話語:「勤懇修煉才能得道。」
不一會兒,五色雲綿延遮蔽了整個山川,天上的仙樂和奇異的香氣,散布瀰漫了很久。謝自然平時所穿戴的衣冠簪帔十件,都留在小繩床上,繫的結扣像原來一樣。
還有,謝自然飛升的時候,堂內東牆上書寫有五十二個字:「寄語主人,及諸眷屬,但當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並諸善心,修立福田,清齋念道,百劫之後,冀有善緣,早會清原之鄉,即與相見。」
刺史李堅、西川節度使韋皋上表把這事上奏唐德宗李適,皇帝下詔書褒揚讚美了謝自然。李堅在金泉道場立了碑,並敘說謝自然得道升天的原委。
現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辦的四川省情網,收錄了唐德宗的《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敕(chì)指帝王所發布。
刺史李堅撰《東極真人傳》一卷也記述了謝自然的事蹟。《東極真人傳》已佚,但是二十四史中的《新唐書》卷六十五,收錄了書目及提要:「李堅《東極真人傳》一卷果州謝自然。」
謝自然「白日飛升」在當時轟動天下,在事實面前,也有人不信此事或藉此進行抨擊。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就是其中一例,他聽到謝自然成仙事後,寫下了長達五百字的五言古詩《謝自然詩》(見《全唐詩、卷三百三十六〈謝自然詩〉》)。韓愈把謝自然修煉的過程、場景、官員目睹、飛升如蟬蛻等等寫得很清楚,但在詩的最後卻認為,修道成仙是虛無的事情,認為是異端。韓愈的質疑,與其一生中對佛道的排斥態度是一致的。韓愈不信神、不信佛,但是對於謝自然「白日飛升」的事實,他並沒有否認。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