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媽媽的愛

油画《灌食》, 作者汪卫星

河北一所小學一個十歲的上三年級女孩兒寫了一篇題目為《媽媽的愛》的作文,深深感動了她的老師。在評語中老師寫下了「真實感人」四個字,並給全班同學們朗讀

了此篇作文。《媽媽的愛》全文如下:

我媽媽非常愛我,為了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媽媽險些失去生命。

媽媽是一名法輪功學員,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她就開始修煉法輪功。媽媽說那個時候修煉法輪功的人可多了,《轉法輪》被多家報紙評為暢銷書之一,媽媽至今還保存著《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上公佈的《轉法輪》被評為暢銷書的剪報。

後來中央裡有人不讓煉法輪功了。在我一歲半時,媽媽一次一次被抓進看守所、監獄,我只好和爸爸奶奶生活在一起。習慣了吸食母乳的我拒絕吸吮橡膠奶嘴,我被餓的「哇哇」大哭,爸爸和奶奶急得滿頭大汗。那時候,爸爸常常抱著我默默地流眼淚。

媽媽在看守所被關了一年半,勞教所關了兩年後放回來時,我正上幼兒園,媽媽每天接送我去幼兒園,在路上,我給媽媽唱「一條魚,水裡游,孤孤單單在發愁」,因為年紀小,我吐字不清,總是把「孤孤單單」唱成「孤孤噠噠」,媽媽好不容易才弄懂我歌詞的意思,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也跟著笑。有媽媽的日子真好。

好景不長,媽媽再一次被關進勞教所,這一次,為了我,媽媽沒有消極承受,媽媽對勞教所的警察說:「修煉真、善、忍做好人沒有罪。我女兒從一歲半就被迫離開媽媽,由於沒有媽媽在身邊,孩子變的膽小、孤僻、懦弱,為了孩子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必須回家,你們也是母親,希望你們能夠理解。」

媽媽開始絕食絕水,整整十天。勞教所給媽媽從鼻孔插管灌食,警察故意超量給媽媽胃裡灌濃鹽水,濃鹽水從媽媽鼻腔、口腔嘩嘩往外流,媽媽的胃脹痛得在床上滾來滾去,一夜沒合眼。為了折磨媽媽,勞教所不准媽媽往出拔灌食的管子。媽媽只好用嘴呼吸,嗓子、嘴巴乾裂成一道道血口子。最後,媽媽的血壓、脈搏、體溫都沒有了。怕媽媽死在勞教所裡擔責任,勞教所才同意放人。

我和爸爸去接媽媽,媽媽已經瘦的皮包骨頭。奄奄一息的媽媽看到我,咧開乾裂的嘴唇,笑了。

我終於又有了媽媽,終於又可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媽的感覺真好。

編者按:我們常說母愛是無私的,而在小女孩的媽媽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大無私」。她為了什麼一次次被非法抓捕,遭受著酷刑的折磨、非人的待遇?她又是憑藉著什麼能微笑著面對酷刑和暴力,頑強地走過了魔難。因為她心中裝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女兒,她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更多的孩子、普天下的人們能了解真相、擺脫中共謊言的毒害從而能選擇美好的未來。還有更多這樣的媽媽,她們再也無法照顧自己心愛的孩子,在捍衛真理與信仰的道路上,她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但不久的將來,文中的小女孩和所有的世人都會看到她們的崇高,人們將永遠紀念這些母親的無私與偉大。

修廟

有一個皇帝想要整修京城裡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得美麗而又莊嚴。後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裡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

由於皇帝沒有辦法決定到底哪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於是他就決定要給他們機會作一個比較。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一個小寺廟,而這兩個寺廟互相面對面;三天之後,皇帝要來驗收成果。

工匠們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顏料,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而和尚們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等簡單的清潔用具。

三天之後驗收結果的時候到了。

工匠們敲鑼打鼓的慶祝著工程的完成,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得五顏六色。而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塗任何的顏料,只是所有的牆壁、桌椅、窗戶等等都被擦拭得非常乾淨,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而它們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無瑕的反射出外面的色彩,天邊多變的雲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個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的接受這一切。皇帝被這莊嚴的寺廟深深的感動了,勝負也不言而喻。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深。對於一個人來說,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廟,我們不需要用各種精巧的裝飾來美化,需要的只是回歸善良的本性,重新顯現出原有的內在美;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也是如此,最珍貴的財富並不是現代化的科技,而是傳統文化與道德,這也是一個民族強大與發展的根基。一個懂得繼承與弘揚傳統的民族,才能得到世界的重視與尊敬。

《了凡四訓》背後的故事


袁了凡是明朝時期江南吳江人。有次他在慈雲寺結識了一位孔姓老先生。孔老先生曾得到宋朝邵康節先生真傳皇極數,所以精通命數推算。

孔先生替袁了凡推算命裡所注定的數。他說:在你沒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時,縣考應該考第十四名,府考應該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該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果然三處的考試,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樣,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終生的吉凶禍福。哪一年考取第幾名,哪一年應當補廩生,哪一年應當做貢生,等到貢生出貢後,在某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縣長,在做縣長的任上三年半後,便該辭職回家鄉。到了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時,就應該壽終正寢,可惜命中沒有兒子。

這些話袁了凡都一一的記錄起來,並且牢記在心中。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以及官職陞遷等等無不一一應驗,都不出孔先生所推算。袁了凡因此認為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一切都是天定的,沒有辦法改變。

後來袁了凡認識了雲谷禪師,在雲谷禪師點拨下,認識到一個人的命數其實可以改變。一個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所以如果造惡就自然折福,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的,原來都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

袁了凡原來號「學海」,但是自從那一天起就改號叫做「了凡」,因為他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和凡夫一樣,所以改叫做「了凡」。他從以前的糊塗隨便、無拘無束,變得小心謹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他也警惕自己不要做錯事而獲罪於天。碰到別人討厭他、譭謗他,他也能夠淡然處之,不與計較。

在他見了雲谷禪師的第二年,到禮部去考科舉。孔先生算他的命,應該考第三名,哪知道居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孔先生沒算他會考中舉人,哪知道到了秋天鄉試,他竟然考中了舉人,這都不是他命裡注定的。

從此,袁了凡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努力自省改過,盡力修身積德行善。

結果真是「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袁了凡於辛巳年有了兒子,取名叫天啟。袁了凡後高中進士,官位追增到尚寶司卿。五十三歲那年也並無災難,甚至連一點病痛都沒有。享壽七十四歲。

袁了凡曾寫有四篇短文作家訓,名「戒子文」,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變命數的經驗來「現身說法」。這就是後來廣傳行於世的《了凡四訓》。

生命如舟

人的生命就像一艘船,如果在人生的航行中承載過多過重的物慾和虛榮,生命之舟就極易在中途擱淺或沉沒。

據說非洲的土人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狒狒: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裡面,裝上狒狒最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狒狒的前爪伸進去,狒狒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再也抽不出來了,人們經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狒狒。因為狒狒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狒狒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其實反思一下我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只有狒狒才會犯這樣的錯誤。當人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就只見眼前的既得利益了,而沒想到也許危險就在我們周圍。我小時候居住的村子裡曾經發生過一場大火災,當時的一戶窮人因為一無所有而迅速的逃出了火災的現場,保住了他們一家人的生命。但是他們的鄰居十分富有,在大火中第二次衝進房內搬運高級傢具及尋找現金時被火焰吞沒再也沒有出來。

生命如舟,放棄人心中追逐利益的貪念就能輕裝前進。物質財富生帶不來死帶不去,適可而止的節制自己的物慾和虛榮,停一停,想一想,看看周圍發生了什麼,以使生命之舟安穩航行。

最新研究:做好事讓人更快樂

俗語說:施比受快樂。一項新的研究證實了這說法,科學家發現做好事的人確實比只顧自己享樂的人更快樂。

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克•史德格(Michael Steger)一直都對人類在生活上做出不同選擇的原因感興趣。他尤其對為何有人喜歡幫助別人,而有人卻只顧自己享樂感到不解。他想知道到底是哪一種人比較快樂?

為了解答這疑問,史德格與同事讓六十五位大學裡的本科生連續三個星期填寫問卷,讓他們寫下每天花了多少時間自己享樂,以及參與了多少比較有意義的活動如幫助別人等。然後,他們讓學生們總結一天是否快樂。

結果,史德格發現,那些多幫助別人的學生比那些自我享樂者更快樂,並覺得活得更有意義。

為了確保做好事與快樂的因果關係,史德格測定了這兩樣事的次序。他發現學生們往往是在做了好事後才覺得高興,顯示確實是做好事帶來了歡樂。這項發現將被發表在《性格研究》雜誌上。

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瑞恩(Richard Ryan)表示:「我們常常以為快樂的來源在於得,但是這項研究顯示施比受更能讓人快樂。我覺得這對我們這個享樂主義橫行的社會是一項重要信息。」◇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