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呂蒙正,在太宗、真宗兩代三任宰相。他為人直樸寬厚,以正道自恃,深有眾望。特別是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從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更是令人擊節讚歎。當時,有個朝臣家裏收藏了一面珍奇希罕的古鏡,自稱能照二百里。這人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將這面古鏡送來做個見面禮,以求日後得到重視、提攜。一天,他的弟弟找個機會故作不經意地提起了這件事。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只不過碟子大小,哪裏用得著能照二百里的鏡子呢?」他的弟弟也便不好意思再說下去。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十分歎服呂蒙正不為物累的賢者風範。

不為物累,古代那些清正、耿介的大臣,大多都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操守,這樣的修養。宋代有位侍讀,名字叫孫甫。侍讀,是為皇上、皇子講學之官,自然經常接觸皇上以及朝中的皇親國戚高官顯貴,於是就有許多人想親近他,以期尋個階梯向上攀附。有人為巴結他,送來一塊價值三千錢的名硯。他問:「這硯怎麼這樣貴呢?」那人帶著幾分炫耀幾分討好的口氣說:「硯,以石濕潤不幹為貴重,為上品,這塊石硯只要朝它呵一口氣,就會流出水來。」孫甫一臉正氣地說:「京城一擔水才值三錢,要這樣的石硯有何用處?」堅辭不肯接受這樣的饋贈。

呂蒙正自然清楚那面古鏡是個值錢的玩藝兒,孫甫也自然明瞭這塊名硯身價不菲。但是,他們更清楚,這般的物件再名貴,再值錢,若和自己的道德、人格、名節來比,也是一文不值。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念中,道德和學識是使人獲得聲望和地位的來源。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一個人的人品道德成為選官的重要指標。而中共執政的這幾十年,徹底摧毀了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現在評判一個人的好與壞、成功與否是和道德脫鉤,而以人的富裕程度來衡量,誰有錢誰就有本事,哪管這錢是偷來、搶來、騙來、貪污受賄來的、出賣肉體來的或者出賣靈魂來的。「笑貧不笑娼」的結果是讓大家更加不擇手段地撈取財富,沉迷聲色之中。其結果,必定為物所役、所累,有甚者身敗名裂;更甚者因沉迷物慾而錯失了人來世間的真正使命――「返本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