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微塵表現出生命特徵
根據英國週日泰晤士報12日報導指出,包括俄羅斯科學院、德國普朗克研究所及雪梨大學等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專家最近發現,銀河系微塵可以自動形成單螺旋與雙螺旋體,而且這些無機的創造物竟然擁有記憶,還能夠自我複製,這項研究結果刊載於8月14日出版的新物理學雜誌(New Journal of Physics)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如果把無機的銀河系微塵在零重力狀態下放進等離子體(電漿)中,就可以形成類似DNA的螺旋結構,這些分子是由電磁力凝聚在一起,科學家認為,其中可能含有某種密碼,作用類似有機生物體內的遺傳資訊,而且這種密碼還可以被複製到下一代。
多數人可能對等離子體不熟悉,它卻是宇宙空間中物質最常見的型態。它到處都是:恆星是發光的等離子體球;擴散開的等離子體瀰漫在星球與星球之間的空間裡,目前科學家觀測到的宇宙物質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的形成來自氣體變得很熱時,電子從原子核剝離,留下帶電荷的粒子湯,形成了等離子體。
普朗克研究所的上述實驗是在德國的無重力實驗室中,以及距地表兩百英里的國際太空站中所進行,研究中的發現,也促使科學家推測,螺旋體很可能是所有有機與無機生命體的共同結構。
這是生命體嗎?
普朗克研究所外星物理教授莫菲爾表示,這種無機體結構完全符合我們目前對生命的狹窄定義,問題是無機體結構能否演化出智慧。莫菲爾認為,這些無機體系統並非我們目前所認定的生物,因此科學家必須對生命提出更清楚的定義。
目前科學家對於「生命」是什麼仍然沒有很好的定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市,有一位從事尋找外太空星球智慧生命計劃(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的資深天文學家塞斯·舒斯塔克(Seth Shostak)表示,多數高中生物課本把新陳代謝和包含生殖的能力作為生命的要求。但是,很容易就可想出違反這些規則的事物。例如火,能夠再生和代謝,但多數人不會說它是活的,而騾子是活的,卻無法再生產。
塞斯又說,我們總是假設生命是一種行星上的現象。只在行星上才會有我們所認為生命化學反應所必需的液體。但是,如果在恆星的熱氣體,或充塞恆星與恆星之間空間的星際熱氣體中能有生命,那麼,那不僅會是我們所不瞭解的生命,更可能是生命最常見的類型。
或許是巧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最近提出一份報告,建議科學家對於地外生命可能是什麼樣子不要存有任何既定的想法。這份報告說,有些科學家相信地外生命的生物化學結構和地球上的生物是相同的,這種想法限制了對地外生命進行的探索。
這份報告說,在找尋宇宙當中其它星球上的生命的時候,也必須設法去發現科學家所說的「怪異生命」,也就是同人們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生命。
傳統觀念認為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需要碳和水。因此,當科學家們在外太空,例如在火星上尋找生命跡象時,便根據是否有探測到碳的存在以及礦物表面是否有水的形成。
新的發現預示著人們可能不得不改變生命的定義。同時,完全不同於地球生物的生命形式很可能存在與太空的星際物質中。看來東方古老的智慧中所說的「萬物皆有靈」,也未必子虛。(明慧週報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