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史家直筆 寧死不屈

文天祥祠中的塑像
我們中華民族有承傳百代的民族品德,有光耀千秋的浩然正氣。這正是神傳文化的一部份。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但現在的中國,由於中共的摧殘,對於這民族正氣,卻十分淡薄了。筆者今天就來講一下《正氣歌》裡,首先提到的太史簡的故事。

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崔杼殺死了齊莊公,擁立齊莊公的異母之弟杵臼為齊景公。齊景公即位後,任命崔杼為右相。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崔杼命令史官:把齊莊公之死,寫成「害瘧疾而亡」。齊國的太史,本著「直筆寫史」的傳統的職業道德,予以嚴詞拒絕。他在竹簡(當時沒有發明紙,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上認真的寫道:「夏五日之亥,崔杼弑其君光」(齊莊公名字叫光)。崔杼看了大怒,立刻斬殺了這位太史,並把他寫的竹簡毀掉了。

齊太史的弟弟,聽說兄長因如實寫史而被殺害,義憤填膺。他依據律例,繼任史官,按照兄長所寫的內容,如實的又記寫了下來。崔杼依仗著自己大權在握,又兇橫的把他也殺害了。

不料,齊太史還有個小弟,他並不退縮,毫不怯懦,又前仆後繼的走上前來,繼承他兩位哥哥的遺志,再次原封不動的寫下史實。

崔杼身為右相,手握生死大權,這時,見到他們兄弟三人,如此的大義凜然,真的害怕了起來。他拿著剛剛寫好的竹簡,對齊太史的小弟弟(他現在按例也繼任史官)說:「你也不惜性命嗎?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寫,就可免走你兩個哥哥的死路。」這位年輕人十分嚴正的回答:「根據事實寫史,這是史官的天職。我不能只顧性命,而不顧史實!」

面對如此忠於天職、充滿正氣的這位小青年,崔杼居然內心恐懼,知難而退,把如實書寫的竹簡,歸還給他,讓史館保存了下來。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完,齊太史這個小弟出門的時候碰到了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南史氏說:我聽說你兄弟幾人都已被殺,恐怕無人記載夏五月乙亥的這件事,所以持竹簡而來。太史季將自己寫好的竹簡給南史氏看,南史氏見齊太史這個小弟確實記載了史實,這才放心而去。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由這樣秉具浩然正氣者而千載承傳。中華文明的歷史,也正是因了這樣的華夏脊樑而流傳至今。

何為陰騭?

中華傳統文化中數千年來「積德行善、善惡有報」等教誨不但在中土傳揚,並且深深影響其他民族和地區。圖為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劇照。

文/桃源

在我國古典書籍,比如《紅樓夢》中,經常出現過「陰騭」(注﹕騭音「志」)、「陰德」、「陰功」等詞語,有許多朋友不能恰當的理解這個詞,關鍵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陰」字含義,這個「陰」可不是陰間、陰險、陰森的意思,「陰騭」、「陰德」、陰「陰功」中的這個「陰」是暗,不顯露出來、不要張揚的意思。要做到暗中施恩於人,古人云「有陰德者必有陽報」,因做善事而積累下的功業與德行才是一個人幸福的最終來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認為今生的名聲、財運、福祿都由前世積德所致的,有了這種「陰鷙」,上天(或神明)就是可以把幸福賜予他。

比如,在明朝有個理學家、教育家名叫王陽明,他的父親叫王華,曾經在一富家教書。那位富翁有許多婢女和妻妾,但卻沒有子女。有一天夜裡,一位妾女來到王華的寢室。王華拒絕她,那位女子拿出一張紙,說:「這是主人的意思!」

王華看見紙上寫著「慾求人間子」,立即提起筆,在旁邊寫上「恐驚天上神」,最終也不接納那位女子。這種柳下惠的作風已經為他積來「陰鷙」,他當然更不會去張揚這些。但天地有眼,後來那位富翁請一道士修醮祈福,道士跪拜時,伏在地面上很久沒有起來。富翁詢問原因,道士回答:「剛才我遇到天上正在迎接狀元榜,所以過了很久才能通過!」富翁問:「狀元是誰呢?」道士答道:「我不敢說,但是狀元郎的馬前寫了一副「慾求人間子,恐驚天上神」的對聯。後來,王華果然狀元及第。這段有名有姓,證據充足的史料可證實積陰德得福報並非虛談。

在紅樓夢中還有一個很生動例子,就是巧姐,也就是王熙鳳之女。巧姐最終還算有一個差不多的結局,就是因為她母親在行惡之餘,「偶因濟劉氏」,才使他「巧得遇恩人」,「正有蒼穹」。曹雪芹把她的判曲名為「留餘慶」,又怎麼能不讓人想起《易經》中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呢?

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信佛向善,敬畏鬼神,善惡有報的信仰一直貫穿在人們的主流思想中。「陰騭」一詞,最早應該出於《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意謂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們,這是古代樸素率真的天命思想。在《陰騭文》中,「陰騭」具有天人感應的含義,要求人們自己多積陰德陰功,行善做好事不要到處張揚,只是陰悄悄的去做。即使個人獨處而別人不知曉的情況下,也不做壞事,以此為條件,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會暗暗保佑你,賜給你福祿壽。

現在我看到法輪功的資料,幾乎都是要人重德行善,也有些是因行惡遭惡報的例子來勸說和警告人們的,而法輪功的許多人做這些事情,都是不留名、不圖利的,並且都是拿自己的錢辛苦而細緻耐心的去做,他們的資料都是免費給予人的,不向人索取報酬,這才是積「陰騭」的最好表帥,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做這些只利他人,並且沒有「利潤」只有「投資」的「生意」的。

我之所以有興趣寫這篇文章還是因為我對「陰騭」中「陰」字感興趣,尤其是最近,我感到這個字很有奧妙,對我體悟人生都有很重要的醒示意義。

我過去自認為自己還算是個好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喜歡給老人、孕婦讓座,我每次讓座的時候都是大張旗鼓的,還喜歡等到那人說「謝謝」的時候,我再高聲說幾句「不用謝,誰都有年老的時候!」別人問我到那裏下車時,如果很遠的話,我也會大聲說出來,生怕車上的其他人聽不見,我之所以說這些,其實內心是在告訴別人:你們都看我,主動給人讓座,並且我還有很長的路途要站立,我的品格要比你們強多了。我認識到自己的這個顯示之心,恰恰是在我體悟到了「陰騭」中「陰」字的含義才發現我的這個不足之處的,過去在沒認識到這些之前,我一直認為我這樣大聲告訴別人是在向麻木的人群呼喚日益下滑的道德,用我的行為感化他們,自己內心則以「賢者」自居。現在回看這些,不難感到自己當時有齷齪的內心。

如果說「陰騭」是神聖的,那麼如果去刻意張揚的話,它就失去了應有的光環;如果自己做了好事,又想讓別人知道,那麼別人可能對你尊敬,甚至社會上都可能認可你、回報你,那麼你所做的這件好事就轉化成了「名」(名譽)和「利」了,這種陰德已經就失效,也就不算陰功了,也就起不到真正做好事起的作用了,甚至還有副作用。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挽救了一個同村少女,最後那少女的一家不得不離開了那個村子,原因是支付不起那家的人情。也有在別人困難時偶施恩於人的,回頭經常去找那人尋找物質回報,導致很尷尬的人情冷暖,現在大陸的電視媒體上很多這類事情的報導。看來,只有不圖名不圖利的默默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做好事。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了一項全國評選道德楷模的活動,提倡人們把身邊的好人做好事的事情投信評選,公然倡導把這些本應是「陰騭」的東西轉換成名譽,並冠冕堂皇的說是用這些活動提倡社會風氣和道德。誰也看出那些組織者是拿這些作秀的,別說是一個具有腐敗因素的團體組織的,即使真的想提倡善行,這種做法也是與「陰騭」的本質相抵制的。有哪個真正講道德的人喜歡在全國到處宣揚自己的﹖那些組織者甚至還想建立道德基金,把人性當中閃光的東西,靠金錢的刺激去追求道德,靠名的執著去拿道德作秀,還有這些比破壞道德更嚴重的事情嗎?

如果真有此心,可以把那些拍暴力兇殺色情的電影電視劇的錢,拿來製作些宣傳道德的節目,廣泛宣傳道德,提倡人們真正的積「陰騭」,陰悄悄的、真正的去做善事。這樣的電視台才是積陰功莫大焉的好媒體。

以德化人 感人至深

文/智真

王烈,東漢太原(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人,字彥方,為人正直好義,平時以德行感化鄉里,鄉里人人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有人偷牛,被失牛主人捉到了,偷牛的跪地請求說:「請把我送官法辦,我甘受王法制裁,但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王烈聽到消息,立刻派人來向失主謝罪,並送一匹布給那偷牛的。大家都覺的奇怪,有人詢問原故,王烈說:「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過錯,可見他有羞恥心,有羞恥心的人,必能改過向善,所以我這麼做,就是要激勵他能改過自新。」

後來有老父遺失一把寶劍,有一人撿到了,就在路旁看守,等候失主來認領,直到黃昏,老父回來尋找,便將寶劍奉還,老父非常感激,問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偷牛的。

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後來遭逢世亂,王烈避居遼東,當地夷人受他的教化,也都爭相向他學習道德禮儀。曹操聞知,派人來徵召王烈為官,王烈婉辭不去。他一生高潔,與人為善,為人稱頌。

歷史上受人們景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因為道德的影響力是任何力量所無法達到的。強權勢力永遠不能使人心靈屈服,更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只有道德良知才是做人之本,是生命之根,是維護宇宙真理的善念,是人心靈的真正歸宿。

三重門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問他的老師——一位年長的智者:「我的生活之路將是什麼樣的呢?」智者回答說:「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將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於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統改掉。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幾年之後,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面寫著「改變別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再後來,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一天,王子見到了他的老師,王子說:「我已經看過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而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去改變我自己。」智者聽了,微微一笑,說:「也許你現在應該向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將信將疑地向回走。遠遠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門,可是和他來的時候不一樣,從回來的這個方向上,他看到門上寫的是「接納你自己」。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自己時為什麼總是生活在自責和苦惱之中: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總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長處。他因此學會了欣賞自己。王子繼續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門上寫的是「接納別人」。他這才明白他為什麼總怨聲載道: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差別,所以他總是不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他因此學會了寬容別人。王子又繼續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世界時為什麼失敗連連: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學會了包容世界。

這時智者已經等在那裏了,他對王子說:「我想,現在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和諧與平靜了。」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