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由於中共「人禍」造成的三年大饑荒,物資奇缺,所有東西都要按人口憑票供應。春節期間,已儘可能地把平時勒緊的褲帶鬆了一鬆,所以一到正月十五,雖然家裏已經沒有什麼可供請客的了,但元宵節的湯團是必定要吃的。大清早起來,母親用春節省下的糯米粉和豆沙包湯團,我就和鄰居的夥伴們到外面弄堂玩去了。

就在我玩得感到肚子有點餓,跑回家門時,卻看到一老一小兩個外鄉人正站在我家後門口,老者瘦骨嶙峋,連鬍子眉毛都已灰白,彎曲的背上扛著一個打滿了補丁的袋子,蜷曲著青筋的左手牽著一個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同樣的精瘦、同樣的衣衫褴褛,只是她手上端著的,是一個打滿補丁的空的大碗,望著灶間裡正在燒湯團的母親,輕聲地、然而卻堅定地說著聽不懂的方言,只是從他們的表情上,猜得到是在要飯。我衝進屋裡,直嚷著要吃湯團。母親輕聲地說,他們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我們每人省下兩個,他們就也能吃上元宵了。

正說著,忽聽背後傳來那老人的驚叫聲,我轉過頭去,只見小女孩正雙眼緊閉,慢慢地委坐下去,手中卻依然緊緊地捧著那隻大空碗。「快!快把她扶起來。」母親焦急地說,一面掀起沸騰的鍋蓋,一下子撈起滿滿一杓白花花的圓子,倒入那滿是補丁的碗中。那白鬍子老頭接過湯團,一面感謝,一面就著熱湯餵給小女孩吃。

那天我破天荒地沒有吵鬧,只是默默地吃完了我的一份湯團就離開了。親眼目睹的這件事,使我一下子成熟起來:瞭解了母親的胸懷,在朦胧中理解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