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片:批鬥地主
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在全國發動的第一場運動就是土地改革運動。宣稱土改的目的是耕者有其田,「廢除地主階級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許多人並不知道「土改」的暴力程度和涉及的受害者之多。儘管土改中有幾百萬地主被殺,30年中也一定有一些人被迫害至死或者病故,到1979年中共給所有地富分子「摘帽」時,竟然還有400萬人。再加上他們的家屬和子女,其受迫害者的數量相當可觀。

以鬥爭為生的共產黨,為了挑起農民對地主的仇恨,把本來可以和平進行的土改變成了「流血的土改」。 

當年廣東的土改因為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政策,受到毛澤東的批評,後調陶鑄到廣東。陶鑄則提出廣東「要大張旗鼓,雷厲風行,要數目字」。廣東土改的形勢隨後發生重大變化,濫殺情況嚴重,每個鄉要定出殺地主的指標計劃。前廣東省副省長楊立在《帶刺的紅玫瑰--古大存沉冤錄》一書中透露,1953年春季,廣東省西部地區的土改中有1156人自殺。當時廣東省流行的口號是:「村村流血,戶戶鬥爭。」據估計,殺人達幾十萬。而這些被殺的人,沒有一個屬於「罪大惡極,不殺不能平民憤」的人。 

按比例殺地主也是中共的一大特色。按名額來完成殺頭任務,完全不問青紅皂白。中共先為農民設定了階級敵人的數量。在1948年,中共規定「將土改中的打擊面規定在新解放區農民總戶數的8%、農民總人口10%」。按這個比例算,土改中就要打出3000多萬個階級敵人。後來中共確定把打擊面縮小到3%,不包括富農。以當年3億農民參加土改計算,至少也要鬥爭出900萬個階級敵人。

每一地區凡是有田地的農民在地方稍有聲望的土紳,皆被定為「霸」,在必殺之列,「霸」又分三類:一種橫行鄉里欺壓良善的是「惡霸」;一種專做好事的,就如今天香港一些善長仁翁經常捐款行善,賬濟大陸水災,捐款於「希望工程」辦學校,這種人是善人,應該沒有問題,中共都定名為「善霸」;一種是安份守己做人,獨善其身,好事壞事皆不做,中共稱之為「不霸」,「三霸」同一罪行,皆當場處死。

土改期間最拿手好戲是鬥爭會。在每一個鄉村、集鎮集合全體百姓鬥爭中共所架出來的地主,要老百姓指出這個地主曾經剝削、侵吞了他們的財產,但老百姓實在說不出曾被地主剝削了什麼?有一件典型事件當時傳遍北方各省,一個老百姓被逼急了,說了一句:「那年他吃了我一個雞蛋沒有給錢。」行了,抓住這項證據,當眾算帳,這一個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隻小雞大了生出多少蛋,蛋又孵出多少雞,就這樣雞生蛋,蛋生雞,一筆賬算了十年,地主全副家產賠出,全家空手離家,行時還要打掃乾淨等候「人民接收」,這便是傳誦全國的「掃地出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分給農民的土地,很快又通過合作化被中共收歸國有了。這一場以煽動仇恨和殺人流血為主調的土改運動仍然是中共的輿論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