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五陵太守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譯文】我憑著手中的寶劍走遍了千山萬水,雖然身份卑微,但是有句冒昧的話想禀告你。

你曾經把我當作大梁客來禮遇,我也會像侯贏一樣,不會辜負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品讀】作者王昌齡,字少伯,唐代山西太原人。曾任江寧丞,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晚年不拘小節,數次被貶(降低官位)到荒僻遠地。其詩多為邊塞風光,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尤其擅長七言絕句,有七絕聖手的美譽,與李白並稱。

詩中提到的信陵是指戰國時信陵君魏無忌,魏昭王的少子,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與齊國孟嚐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並稱戰國四公子。大梁客是指當時魏國隱士侯贏,年七十受知於公子信陵君,奉為上賓。曾獻計公子殺將軍矯令出兵救趙,威震天下;侯贏則在公子到達軍中的時候自殺謝罪。事見司馬遷的《史記·魏公子列傳》。

這是一篇讀了令人感觸良多的詩篇,詩人有志未申,竟淪落到「仗劍行千里」的境地,真是情何以堪?但還是有人會尊賢敬士,因此當五陵太守不以他的失意而輕忽他,不以他的落魄而怠慢他時,詩人心中的感動可想而知。告別時,詩人想到自己已然落魄至此,也沒有什麼可回報主人的禮遇之恩,因此就許下「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的承諾,表示感恩,那種毫無掩飾的真情流露,讀來令人心酸感動不已。

古人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為什麼對「知己者」會有如此心甘情願的允諾呢?一者理念相近,意氣相投,再者沒有利害糾葛衝突,三者相互尊重,坦蕩無私,所以願為對方犧牲一切,死而無怨。人在世上常為名、利、情所迷,人與人之間不是你爭就是我奪,追求一己之私,在爾虞我詐之中怎能找到真誠相待的朋友?尤其在逆境中的人,更難找到知己。一旦找到知己,焉有不肝膽相照,同生共死的承諾。但是一心追求名、利、情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是找不到知己的。(原載《正見網》,明慧週報編輯組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