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讀古詩 品人生】題破山寺後禅院

曲逕通幽處
【詩文】題破山寺後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逕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語譯】清晨走進這座古老的寺廟,旭日初升,映照著高大的樹林。曲折小徑通往幽靜的處所,僧院深隱在茂盛的花木中。山林風光正符合鳥的自然天性,使鳥兒愉悅的遨遊其中,潭水倒映,使人心純淨。此時萬物寂靜,只聽到迴盪的鐘磬之音。

【品讀】常建,唐長安(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於中宗景龍二年(708年),約卒於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和王昌齡同榜,天寶年間當過盱眙尉的小官。官場失意但耿介自守,漫遊山水,後隱居鄂渚(今湖北)。

常熟破山寺,即破山興福寺,今江蘇常熟市虞山北麓。南朝年間始建,寺在破山之上,俗稱破山寺,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賜匾額「破山興福寺」;與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同為著名的江南古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朝佛教盛行,破山寺就建於南朝的齊代。關於破山寺的名稱還有個有趣的傳說,唐太宗貞觀年間,一個白鬍子老人常到破山寺聽經,高僧問他從哪裏來,老人說:「我不是人,是龍。」高僧不信,老人現出白龍原形,高僧誦咒召來揭谛神,揭谛神變成黑龍與白龍互鬥,白龍鬥敗後沖山而去,寺前山崩而成澗,故稱破山。破山寺正山門前的水澗則稱破龍澗,又稱斗龍澗、降龍古澗。澗上羅漢橋傳說是羅漢所架,橋面為整塊巨石,有十幾噸重。

常建藉由寫景抒發禅趣,超凡絕俗而寓意深長。清晨走入清幽僻靜、花木繁茂的破山寺(興福寺),禅院中山光水色愉悅鳥性、淨化人心。此時萬籁俱寂,只聽見宏亮悠遠的寺院鐘磬聲,似乎在喚醒沉迷於世間名利的人們。

煩惱常起於人心的複雜多欲,若能使心靈空無,知足自然常樂,小孩心思單純,也是容易快樂的原因,所以有人說常保赤子之心是使人心靈成長的一種方法。破山寺內的楹聯尤其發人深省,「解脫門開誰肯入,浮生夢覺自知歸。」人生短暫,浮生若夢,這也似乎說出了人類最終返本歸真乃是真正解脫之門的道理。(原載《正見網》,明慧週報編輯組改編)

傳統文化中的「歲寒三君子」

大陸大法弟子繪畫:松高圖;題詩:松高一千尺 下有覓真人 人因緣得法 法修其心志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人們一直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君子」。在北風凜冽、萬物凋零的時候,它們迎風傲雪,堅韌不拔,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視為高潔和氣節的象徵。

松四季常青,它質樸、莊重的個性給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覺。它生機盎然,追求陽光,有一股文天祥《正氣歌》所云「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的浩然之氣。而震盪山谷的松濤聲,讓人感受到一種堅毅和持久。古人以歲寒比喻亂世,松柏比喻君子。何晏說:「喻凡人處置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指君子的品格就如同松柏一樣,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不改初衷,始終道心堅定。

竹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徵。竹子不怕寒冷,也不懼炎熱,冷熱起伏,只會使它顯的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人們把竹人格化,以竹比德,身體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文人們寫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未出土時已有節,待到凌雲更虛心」。把竹子的清雅比為君子的文明有禮,貞潔視為自尊自愛,心空表現為寬容、虛懷若谷等,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備的基本品質。

梅開在百花之先,歷經嚴寒,報送春訊,被譽為「東風第一枝」。人們欽佩它堅強高潔的品格,「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它志向高遠,卻淡泊寧靜,香飄人間,「清氣滿乾坤」。它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潔淨的身心,喚醒萬芳迎接春天的到來。梅花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給人以立志奮進的鼓舞,使人看到希望,看到春天的無限生機。

松、竹、梅以其不懼風雪的傲然風骨,為世人展現出高風亮節。它們之所以能感動中國人,是因為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推崇,是因為人們心中都期盼著溫暖、光明的春天,期盼著美好、真實和永恆。
大陸大法弟子繪畫:梅香圖;題詩:梅香傲風雪 寓意做忍人 人若能寬容 容下天下人
大陸大法弟子繪畫: 竹勁圖;題詩:竹勁因心空 唯見修善人 人有緣相親 親如一家人

拒絕作弊

文/晶蓮

一年一度的高考臨近了,每到這時,我不禁就會回想起當年自己參加高考時的經歷。

在高三複習的後期,我的成績還可以,應該說參加高考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老師們為了升學率、學校的所謂「名譽」,大力鼓勵學生們抄襲,而且還美其名曰「靈活應試」。在他們看來我是最不「靈活」的一個。因為那時的我已經是一名法輪功小弟子了,時刻要按「真、善、忍」原則做人。所以我拒絕作弊。

因為這事,班主任找我來談話,拿高考成績來勸說誘惑我。說如果別人都抄我不抄,別人的分數都抄得高了,分數線就會提高,而我不抄還保持自己的成績,就有可能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無論老師怎麼動員我作弊,我都沒有動心,因為一個法輪功學員做什麼事都要堂堂正正。而且通過法輪功的書籍,我明白了一個理——不失不得,我們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東西,就要因此付出更多的代價。我想我不能和其他人一樣隨波逐流搞不正之風。我對老師說:「老師,我不能,我要發揮我自己真實的水平……」老師最後很生氣地說了一句:「你真是熊到家了!」

我決定不抄了,可又有人想抄我的,而且說有「報酬」。就在高考的前三天,爸爸對我說:單位的領導家親戚和我一起參加高考,可是英語不好,想讓我給那個學生抄英語,報酬4000元錢。我聽後一口拒絕了。我還是那個想法,要堂堂正正的走過高考,不能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污點。最後我終於憑著自己的實力考上了大學。

想一想,到今年11月份,我修煉法輪功就整整10年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得到「真、善、忍」法理的指引,讓我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道德崩潰的社會中,能守護住內心深處的一片淨土。過去我也時常思考,如今的中國怎麼了?連老師都鼓勵學生考場作弊。整個社會更是騙子遍地、造假成風:假廣告、假文憑、假身份證、假商品、毒大米、地溝油、大頭奶粉……講究「信義」的中華古國為何墮落到這步田地?

後來我讀了《九評共產黨》一書,終於明白中共是如何靠著謊言起家欺騙老百姓,又是如何破壞傳統道德的。原來中共就是頭號的造假大王,它統治下的社會能誠信得了嗎?真希望所有的中國人都能來讀讀《九評》,讓那些邪惡的謊言徹底曝光於世間。

古人教子故事三則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一直以重視「家教」著稱於世,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諸葛亮教子「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克己奉公,為後人樹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他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告誡子女要做到靜,不斷修身和反省自己;要做到儉,才能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節操。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不安定寧靜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實現理想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只有靜心、刻苦才能學到真知,沒有堅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後來都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寧靜」、「致遠」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為萬民」

北宋寇准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准讀書,督導寇准苦學成材。後來寇准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家鄉,寇准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准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准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台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准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寇准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湧。於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後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有名的賢相。

徐勉誓將清白留子孫

梁朝時中書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嚴於律己,行事公正而謹慎,節儉不貪,不營置家產。平時所得的俸祿,大都分給了親朋中的窮困者和貧苦百姓,因此家裏沒任何積蓄。他的門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勸他為後代置點產業,他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財產,我給子孫留下清白。子孫如有德能,他們自會創家業;如果他們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財產也沒用。」

徐勉經常教導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寫信告誡兒子徐崧說:「我們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過的清苦。至於置辦產業這件事,從來就沒有提及過,不僅僅是不經營而已。古人說:『把整筐的黃金留給子孫,不如教他們攻讀一門經書』。仔細研究這些言論,的確不是空話。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有自己的心願,幸得遵奉古人這個教訓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廢。自從我身居高位以來,將近三十年,一些門人和老朋友都極力勸我趁有職有權時見機行事,購置田園留給你們,我都拒絕未採納。因為我認為只有將寶貴的清白遺給後代,才能讓後人享用無窮。」徐勉的子女後來都成為遠近聞名的賢士。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由於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對其品行的教育尤為重要。對於一時不能明白的道理,他們在實踐中逐漸都會接觸到,只有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其走正。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其長遠和未來考慮,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時候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