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
秦州雜詩杜甫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幹。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語譯】
鳳林關的戰事還未停息,到魚海的道路經常難以通行。烽火台上的濃煙高似山峰,處境艱難的孤軍水井已幹。北風連至西方而撼動邊境,月亮過了邊庭便顯出寒光。父老們思念漢朝的飛將軍李廣,不知何時才能商議決定築壇拜將。
【品讀】
詩中提到的北庭就是西域,唐時稱西域(今新疆)為「北庭」,設有北庭都護府;飛將是指西漢名將李廣,矯捷善戰且箭法精準,匈奴畏懼李廣,稱他為「飛將軍」;築壇是指任命將帥。典故出自《史記》,漢高祖劉邦築設壇場,以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此處暗指起用中唐名將郭子儀。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杜甫被貶華州(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關中大饑荒,杜甫棄官流亡至秦州(甘肅天水),靠挖野菜充飢,二十首「秦州雜詩」就是此時所作,雜記他當時所見和心中感傷,這首詩是其中第十九首。
自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寶應二年,安史之亂歷時八年(755~763),加上吐蕃、回纥、黨項等外敵入侵,孤軍艱苦奮戰,烽火連天。乾元二年(759),肅宗聽信宦官魚朝恩的讒言,召郭子儀回長安,並免其兵權。詩中杜甫以漢朝飛將軍李廣暗指郭子儀,不知何時才能再被皇帝重用,解救國家危難。
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也是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攻陷長安,肅宗至靈武(在今寧夏)即位,後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攻下河東,肅宗也遷到了鳳翔(在今陝西)。至德二年(757),郭子儀收復兩京(長安、洛陽),肅宗回到長安,隆重的迎接郭子儀,並感激涕零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卿,君對臣的美稱。)但過了兩年,郭子儀就被解除了軍權。
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趁安史之亂進犯,邊將告急文書卻被宦官程元振扣下,吐蕃直逼長安,才再度啟用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當時子儀閒廢日久,部隊早已離散,招募兵卒只有二十人前去赴敵,面對吐蕃的二十幾萬大軍,請求朝廷支持,又被程元振阻擋,而吐蕃已渡渭水,代宗東奔陜州,六軍逃散。郭子儀循秦嶺至商州(在今陝西)收散兵數千人,悲泣告知將士應共雪國恥,取回長安,將士皆感激聽命。子儀令兵士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燃火炬,使吐蕃起疑,又讓百姓告知吐蕃:「郭令公(郭子儀)從商州帶回大軍不知其數,已經到長安了!」且暗中讓幾百個少年夜間也擊鼓大喊於長安大街,吐蕃驚惶全逃走了。郭子儀迎接代宗回長安時,代宗羞愧的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之後賜郭子儀鐵券(免死券),並將其畫像高懸於凌煙閣。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近古稀(七十歲)的郭子儀第三次臨危受命。叛將僕固懷恩勾結回纥、吐蕃、黨項等,數十萬大軍入侵,兵分多路,威逼長安。郭子儀被圍困於泾陽(在今陜西),子儀派人說服回纥,希望能聯合回纥攻打吐蕃,回纥受僕固懷恩所騙,以為子儀已死,回答說:「郭公真的在此嗎?你騙我吧!果真在此,可以得見嗎?」子儀見寡不敵眾,且過去與回纥交情甚厚,立刻要挺身前往,希望能不戰而下。兒子郭晞拉住馬勸他別去,子儀說:「今與其交戰,則父子同死而國家危;我前往以至誠與之交談,或許能使其聽從,也是四海之福啊!」以鞭打掉其手而去。子儀到了回纥部隊,卸下盔甲武器而進,回纥諸酋長皆下馬參拜,子儀握著主將藥葛羅的手說:「回纥有大功於唐,唐之回報也不薄,為何負約,侵逼我國京師,且懷恩叛君棄母,你們棄前功而結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是多麼不智啊!我今天挺身而來,聽憑處置,但如果殺了我,我的將士必會和你們拚死而戰。」藥葛羅自覺有負子儀,願為其效力,共擊吐蕃以謝罪,解救了長安之危。(《資治通鑒》)不只詩人杜甫思念郭子儀,子儀以仁義得人心,將士、敵國都願為他效命,甚至宦官魚朝恩都被他的心胸坦蕩所感動。《新唐書》記載,子儀事上忠誠,對待部下寬恕,賞罰分明。子儀破吐蕃於靈州時,魚朝恩派人盜其父之墓,朝廷內外怕因此產生兵變,子儀回朝,皇帝安慰他時,子儀痛哭說:「臣統帥軍隊很久了,卻不能禁止士兵殘害別人墓地,如今別人挖掘臣父之墓,這是上天在譴責我,並非人禍啊!」魚朝恩曾約郭子儀同游他所修建的佛寺,有人告訴子儀,魚朝恩將不利於他,部下請求隨行保護,子儀不肯,只帶了十幾個家僮前往。朝恩說:「怎麼隨隊車馬這麼少?」子儀告知所聞,朝恩哭著說:「若非是郭令公這樣道德高尚的長者,能不懷疑嗎?」可見高尚的人格確實能感化人啊!(原載於《正見網》明慧週報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