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四大名著新解】《三國演義》:一個「義」字貫千古

義薄雲天的關羽
文/撣塵

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小說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歷經數千年的文明洗禮,蘊藏著豐富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浒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更是璀璨奪目、光耀千古。它們不但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足跡,而且滋潤著人的思想,陶冶著人的道德操守。四大名著的作用還遠不止於此,站在整個人類發展的全過程來看,也只有今天,在人類走向新紀元的這個臨界點,回頭一看,才能充份認識到這些聖賢先哲們所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不只是能夠解決精神層面的需求,還在紛繁世事的迷幻中暗示著人們走向未來的途徑。

人是神造的。中國文化也是神傳給人的。在《三國演義》裡,神傳文化的痕跡比比皆是。天象變化,世事變遷,奇人異事,神機妙算,都蘊藏著神的旨意。作者羅貫中學貫古今,涉獵百家,對此自然了然於胸。但此書的意旨卻不在此。雖然,《三國》以計謀為人稱道,諸葛亮、曹操、周瑜、司馬懿、陸遜、姜維等等,皆有鬼神不測之妙算。這些古人的智慧也確應算是書中的主題之一,但書中所要表達的卻遠不止於此。那麼,是三國的歷史故事嗎?有道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非也,這是小說,不是歷史,而歷史故事只是作者藉以表達的載體。作者表達的正是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感人的人所具有的特質——義。

「演義」者,演「義」也。書名已經標示出來了。當然,「演義」早已成為今人所認為的一種小說體裁,體裁而已。而它真實的本義,就是在書中利用各種人物的互動,把「義」的內涵豐滿起來。「義」所表達的內涵和故事、人物緊密相聯。提起「義」,人們想到的不只是一個字的表面意思,任何定義也定不了「義」的內涵,只能起一點表述作用。而通過《三國演義》人們所獲得的卻是永遠具有生命活力和參照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三國演義》包容進了人類生存所賴以維繫的崇高品質。

明白了這一點,三國的此興彼衰、恩怨情仇已不足道;人物的喜怒哀樂、忠孝悖逆都圍繞著「義」而徐徐進行。誠然,古代是有許多「演義」的小說,而能和《三國演義》相提並論者,沒有。書中對「義」確有很多精到的描寫。在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只發了一言卻救了趙雲,是對劉備的恩義;曹操哭祭袁紹,也能顯出「奸雄」對義的理解和作為;孟獲感「七縱」之恩以歸順,有諸葛亮「義」服的成份。而義薄雲天的關羽卻將「義」演繹到了極限。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赤兔、封亭侯沒動他尋兄之意。面對曹操之隆恩,不報恩不離開顯其義士本色。為尋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義」至此,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少時讀《三國》至「華容道」,深怪諸葛亮為何不把關羽和趙雲或張飛換一下位置,要是張飛守華容,曹操不是死定了嗎?及至修煉後才明白,一切皆有定數。諸葛亮這樣安排是遵天意、行人事。關釋曹,更成全和豐滿了關羽之「義」。羅氏著書,真是深得「義」之玄奧。

修煉者看事物,往往能看到本質。筆者能有此認識,全賴師尊李洪志先生的指教。在《北美巡迴講法》中李洪志師尊講到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了一個「義」。經過一個朝代,三個勢力互相之間的較量中充份表現出「義」的內涵。而且是經過一個朝代這麼長的時間表現出了這個「義」的深層文化,今天傳法時人類對「義」才有深刻的認識,知道義是什麼,它的表面與內涵所引申著什麼關係與深層反映。人不能光知道這個字的表面,內涵中得什麼都得明白。當然《三國演義》中也表現了人的智謀等內涵。」

神造了人,也給人安排了世間的一切,以及人所具備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標準,但這一切需要人自己在實踐中形成。人類經過多次文明的更替走到今天,是怎樣一點點完善起來的呢?李洪志師尊在《北美巡迴講法》中講:「沒有任何內涵,沒有任何承負能力,沒有任何對這個空間一切事物認識的一個完整的思維概念。那麼人就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把人的思想漸漸的豐富起來,有了他的內涵和承負能力,這不是短的時間能做到的」「今天人的表現,遇事不驚,沉著冷靜,理智的思考,甚至於有了創造能力。人能具備這樣的思想、正常的思維狀態,這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神有意給人造就成的。」

人的每一步都有神在安排,所以在中國,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會說「人的命,天注定」。其實何止是人的命啊,世間的一切安排,也都有神的用意。這是在豐富人的思想。 [待續]

【讀古詩 品人生】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語譯】

我向松樹下的孩童詢問隱者的行蹤,他說:「師父到山上採草藥去了。」「只知道在這個山裡面,但是山中的雲又厚又遠,不知他到底在哪裏?」

【品讀】

賈島,唐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享年六十五歲。

賈島考運不佳,屢試不第,生活發生問題,於是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後來經韓愈勸導還俗,並從韓愈學文,終於考上進士,曾任遂州長江縣主簿。後又調升普州司倉。賈島相貌清瘦,意態儒雅,談玄禮佛,所交往的都是「塵外之人」。他作詩刻苦求工,用字遣詞一再推敲,深得時人的推崇,他與孟郊是中唐時期有名的苦吟詩人。 

據《唐才子傳》記載,詩人寫詩非常專心,當他冥思苦想字句的時候,即使面前有王公貴人,也都視而不見,繼續想他的文章。有一次他去拜訪李余隱居的地方,想到兩句詩:「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但是吟唱兩回後,又覺得不如「僧敲」來得好,一時之間難以抉擇,於是一面引手作推敲的姿勢,一面反覆吟詠,任由驢子往前走,完全進入一種「神遊象外」的境地。這時剛好韓愈﹙時任京兆尹﹚的車隊經過,一下子,賈島連人帶驢衝進車隊,被士兵們抓住送到韓愈面前,賈島具實陳述。隔了許久,韓愈說:「敲字佳」,並且和賈島一起討論有關作詩的問題,倆人遂成布衣交,韓愈同時傳授賈島寫文章的方法,終於讓賈島如願登科。從這一段故事我們知道賈島反覆推敲、刻苦求工的寫作態度是他成為著名詩人的原因,如果我們做事也學到這種精神,那就不怕成功不了。而韓愈疼惜人才,培育人才的胸襟也是值得大家欽佩的。如果賈島沒有遇到韓愈,我們今天也許就讀不到這麼好的詩了。

這首詩是詩人到山上去尋訪一位隱士的心路歷程。他用問答的方式來描述這件事情,把對隱者的仰慕、尋訪不遇的失望,用短短的二十個字交代的清清楚楚。起首他用「松下」來表示隱者的高風亮節,中國文人一向對松、竹、梅情有獨锺。松因終年常青,歲寒不凋被形容為堅貞的代表,高人所居之地,門前必定有松。其次他用「採藥」進一步彰顯隱者不但高風亮節,還是一位心懷庶民的長者,因為一般說來作為隱者,「採藥」既是為了輔助修行,也是為了濟世救人。最後用「雲深」來形容隱者行蹤無定,超逸如雲。尋訪這樣一位隱者,結果不遇,其失望可見。一句「雲深不知處」道盡詩人心中的一切無奈。從這首詩我們發現苦吟詩人的名號絕不是虛得的。(原載正見網,明慧週報編輯整理)

「給一萬元也不辦缺德事」

中共召開十七大期間,唐山市豐潤區政府、公、檢、法、鎮、鄉以及街道辦、村委會各個部門氣氛緊張,害怕受邪黨迫害的老百姓上訪,特別是國際人權組織對中共迫害法輪功的罪行的揭露,更使中共恐慌,下令各部門派出眼線、特務監視法輪功學員的一舉一動。

在豐潤區區城西三里處一個小村莊。有一村民看見地上有一張報紙,以為是法輪功真相資料,就撿起來對旁人說:咱王村長說了,舉報一個講真相的法輪功學員給五百元錢。當時旁邊一位婦女對此村民嚴肅的斥責道:煉法輪功的都是好人,他就是給一萬元也不去舉報,誰辦那個缺德事!

在豐潤區城東一個村莊,這個村的治保主任在明白法輪功學員修心向善做好人的真實情況後,深感自己以前受中共邪黨的謊言宣傳中毒太深,以前的所作所為對不起法輪功學員。十七大期間,當地派出所惡警叫他配合去迫害他們村的法輪功學員,這位治保主任嚴詞拒絕了惡警的非法要求,派出所的惡警灰頭土臉的走了。

做自己的主人

在我們的生活裡,當遇到別人對你出言不遜時,你會怎樣?火冒三丈還是忍氣吞聲?過後是否會越想越氣?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會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對於一個有修養的人而言,他卻可以面對矛盾,心平氣和、處之泰然。

一次,一個僧人雲遊經過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罵罵咧咧。僧人站在那裏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下個村的人還在等我。等回來後我會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來找我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中一個人問僧人:「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僧人說:「如果你要看我的反應,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然而,現在我已經不再被別人的情緒所控制,我已經不再是情感的奴隸,而成為了真正自己的主人。」

真正的忍讓不是懦弱,而是內涵深厚、胸懷博大的表現。佛家講慈悲,教導人寬容忍讓;基督教講「愛你的敵人」;孔子倡導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會有博愛、洪大的胸襟,不會為小事去爭鬥也不會因而感到煩心。人與人之間也會保持著和諧恭敬的人際關係。

而現在,因為傳統文化的破壞,人們在中共黨文化、鬥爭哲學的灌輸下,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當作了處世哲學。無論家庭或公共場合,各種人際矛盾和糾紛幾乎充滿了我們的生活,爭鬥的心態又使得爭執更加升級。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人能獲得幸福與快樂嗎?這樣的社會能和諧得了嗎?所以,不妨讓我們拋棄滿腦子的 「鬥爭思想」,也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試著學一下古人的心態與行為,說不定能給自己帶來舒暢和大自在,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真正的和諧與美好。

換個地方壓

朋友送我一個密封罐,每次總要死命的上下左右用力壓,才能蓋上蓋子,因此不太喜歡用它。

有一天看女兒拿出來用,我很納悶,為什麼她不覺得不好用?她告訴我:「當我從周圍壓不下去時,就想一定有它壓得下去的地方,何況這麼大的廠牌,怎麼可能設計那麼難用的東西呢?於是試著從中間壓壓看,就輕而易舉的壓下去啦!這跟人的溝通一樣,這樣講不行,那樣講也不通,但不可能樣樣都不行,樣樣都不通,多用心體會,多用些方式試試看,總有可接受的地方。」

是啊!用心去體會一件事,跟用心去體會一個人是一樣的。我們是否常常因執意於一個點,而與人或事物之間格格不入?讓自己多些彈性、包容心,給別人保留一些空間,彼此之間便會有更多交互空間,更容易溝通。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