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四大名著新解】紅樓夢醒日 「三退」自救時

《紅樓夢》初名《石頭記》。讀者在作者亦真亦幻的筆法中也許沒有把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當回事,大都認為是無稽之談。

貴州平塘縣掌布鄉有塊石頭,二零零二年才被發現,上書「中國共產黨亡」六個大字,是天然形成的,有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實地考察為證。中央電視台也報導過這一奇石,只是把最後一個「亡」字給有意的漏掉了。《紅樓夢》上那塊「通靈寶玉」沒有人把它當真,「假」(賈)的嘛,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也是「無稽」可考的。而今的這塊石頭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是一種巧合?

來自上蒼的警示!可千萬別不當一回事!

站在修煉的角度上看,這決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的。是曹雪芹已洞見了天機,借「寶玉」以「通靈」。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曹雪芹如果不借這塊石頭以演繹情節的話,照樣可以完成此書。此石在書中也只是起一種輔助作用,沒有它,對表達主旨好像沒有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作者對「石」的獨鍾,不但反映作者對世間萬物有著與常人迥異的認識,而且其用意直逼今日驚世駭俗之「藏字石」,兼而表達作者通達世間萬象,並用逶迤的藝術手法在「末法」之時驚醒世人。——「石頭記」,記的內容正是「中國共產黨亡」六個大字。

曹雪芹是文章大家,如椽大筆,寫塊石頭也寫得縱貫過去與未來。從女娲補天即人類的起源,寫到今天的「藏字石」亦即人類所面臨的洪劫。筆法一實一虛:女娲補天所剩的那一塊有文字,是實;今天所呈現的這一塊在書中不可能提及,是虛。只有把整個歷史的原貌高度真實的濃縮成一部作品的大手筆才有此傑作。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紅樓夢》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只有這樣的殘缺才算完整。

中共最害怕的書籍是法輪大法的經書。除此之外,《九評共產黨》絕對是中共提都不敢提的。由此引發的「三退」大潮真可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激盪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通天文、曉地理、明辨陰陽。吳承恩參盡古今天下事,獨留一語於書中。曹雪芹更是看透末法之現狀,卻用一書「殘局」來驚醒世人,其用意直指今日之中國。「紅樓」者,喻指今日邪共之大廈,「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看看中共的歷史與現狀,多麼恰如其分的道出書中玄機:沉迷於「紅樓」中不願「醒」的人也只能隨著樓塌而身亡,「癡迷的,枉送了性命」。能明紅樓真相的人,自然能離開紅樓,保全性命。而能夠行使喚醒夢中人使命的人也只有修煉的人。書中一僧一道貫穿始終,不只是結構的需要,和作者表達主旨的方便,還指明了救度的方式,就是讓人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回歸自然本性。這,只有今天的修煉人,也即大法弟子堪當此任。

夢醒還分時候嗎?《紅樓夢》行文的中斷,寓意正在此!

從這個意義上講,《紅樓夢》乃是古今第一大預言書。只是不到特殊的時候,不顯其真實面目。《紅樓夢》驚醒的正是現在仍在「紅樓」中癡迷的人。只有順應天象變化,退出邪惡中共的各種組織,才能走出絕地。

近些年,四大名著都被拍成電視,實非偶然。四大名著所蘊藏的天機也確實到了「洩露」的時候。單就中共今日之現狀和人民生存的危機來講,中共的大廈已傾。然而隨之而來的「天譴」,對於那些還癡迷於其中的人真是可怕。

我們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上看,四大名著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它不只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更不是可有可無的精神食糧。它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組成部份,對整個中華民族民族性的形成和充實,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志向操守以及生活情趣的培植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教化的作用。綜合看,四大名著有這些功用。稍加分析,表現在兩個大的方面,那就是「義」和「修煉」。在「義」的表達上,《三國》和《水浒》各有側重,相映成趣。在對「修煉」的表述方面,表面更是相差萬里,實質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西遊記》以神話故事寫「修煉」,形象、生動,具體可感。《紅樓夢》寫「修煉」,則需要人有極高的「悟」性。修煉人最難修去的是「情」:親情、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父母之情,做事講情份、愛和恨、喜與樂等等。《紅樓夢》還有一個名字叫《情僧錄》,是說抄錄《石頭記》的空空道人因抄錄《石頭記》而「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從這個角度上看,《紅樓夢》的主題還可以這樣總結,那就是:看破人間「春」色,自然遁入空門。

四大名著震古爍今,在人類由盛轉衰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規範、引領著人類文明的方向,為大法的洪傳作出了特有的貢獻。《三國演義》之「義」已成為人特有的內在特質,《水浒傳》的「好漢」是用「負」的方面表達人內心的情結,以及給人提供必要的警示,《西遊記》對修煉和「正法」的傳達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紅樓夢》則藝術的再現了人類社會現實及其必然走向。

四大名著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就像四顆燦爛的星斗在歷史的天空交映生輝,為世人走向輝煌的明天給以形象、生動而鮮明的啟示。
貴州平塘縣掌布鄉的「藏字石」上有天然形成的「中國共産黨亡」六個大字。圖為以此為背景的平塘地質公園「藏字石」景區門票

【讀古詩 品人生】獨坐敬亭山

文/貫明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语译】群鸟全往高处飞走了,孤单的浮云也独自悠闲的飘去了。与我相对而望,互不生厌的,只有这座敬亭山了。

【品读】生活在這紅塵濁世之中,很難做到時時刻刻都保持一種淡泊平和的心態。然而,在優美的唐詩中,卻不缺乏這種飄逸潇灑的意境與境界。「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透過這兩句純美的詩句,我們可以領會到作者的一種獨特的心境。那是一種超脫滾滾紅塵之外的一份悠然安閒,那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心靈昇華!細思之,這兩句詩真是絕世妙筆,作者久久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山似乎也正脈脈地看著自己,彷彿兩者已有一種心靈感知上的默契。詩句中的「只有」,並非是太少的意思,而是心境化一的融合。

詩人說,用我閒適的心情去看山,山也用閒適之心來看我。李白愛山,異於常人,他曾有「五嶽尋仙不辭遠」的詠歎。敬亭山,在安徽宣城縣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傳是南朝詩人謝朓賦詩的地方。唐朝天寶12年,李白漫遊至此,登覽敬亭,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敬亭山獨特秀麗的風景使遊歷到此的李白情有獨鍾,心之所繫,酷愛尤加,每次游賞,他都「大笑上青山」,一路水光山色,處處相悅生情。累乏之時,就躺在松風月色之中,閒眠亦如仙。李白在敬亭山上似乎真有種冥冥的力量,相看兩不厭,不覺笑意染。人投入山的懷抱,山擁入人的心胸,用不著講什麼,心心相依,物我兩忘,及至最後,一切的一切甚至連詩人自己都好像不存在了,只有一座敬亭山。

人心就像一面鏡子,當你用平淡祥和的心態去觀察周圍的人或事物時,周圍的人或事物也會用相同的眼光來看待你。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歷程也正如他心中所思所想的一樣,頭腦中經常出現什麼樣的畫面,不久就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來。

相傳宋朝的蘇東坡大學士與佛印禅師當年一起坐著打禅,過了一會兒,蘇東坡睜開眼問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樣子像什麼?」佛印仔細的看著他的全身,然後點頭稱讚道:「嗯!你像一尊高貴莊嚴的佛。」蘇東坡聽後暗自竊喜。沒過多久,佛印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故意要取笑他,就回答說:「我看你簡直像一堆牛糞。」佛印聽後微微一笑,並沒有出言反駁。蘇東坡自以為揀了一個大便宜,回家後就興沖沖的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妹妹。不料當蘇小妹聽了事情的原委之後,不但沒有誇獎他,反而嘲笑哥哥反應遲鈍。蘇東坡好奇的問:「你為什麼笑我?」蘇小妹說:「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糞,所以才看人如牛糞呀!」

與敬亭山朝夕相處的群鳥一隻隻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萬物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地間一片肅靜,只有詩人獨自一人孤伶伶地坐在那裏。「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空曠寂寥的世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所思、他的眼界、識見與心靈境界。這是因為人心如鏡,他的作品就是他心性和境界的真實體現,他的思想狀態與心靈境界也大致與此相同。一般人拒絕孤獨,嚮往熱鬧。修道人則卻喜歡孤獨和獨處,因為孤獨才能寧靜而致遠,以平淡祥和的心態為人處世,才能做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梁毗拜金

隋朝時大理卿梁毗為人公正耿直。他曾在西寧州任刺史十一年。當地的酋長為了金子,常年互相攻打搶掠,百姓沒有和平寧靜的生活。

當各酋長爭著給梁毗送金子時,梁毗把金子放在座位旁,對著金子啜泣道:「金子啊金子,我餓的時候,你不能給我充飢,我冷的時候,你也不能給我御寒。人們卻為了你這無用的東西爭戰不休。現在他們把你送到我這來,這分明是要殺我啊!」

接著,他又對眾酋長說:「你們快把金子拿走,我可不願意讓禍患守著我!」他的話使酋長們醒悟了,從此不再互相爭鬥掠奪,百姓過上了平靜安寧的生活。(出自《資治通鑒》)

蘇格拉底的人生教導

西方先哲蘇格拉底的幾個學生曾經向他請教人生的真谛。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果林旁邊,吩咐他們說:「你們各自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做第二次選擇。」

學生們按照蘇格拉底的要求出發了,他們都十分認真的做著選擇。當他們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老師已經在那裏等著他們了。蘇格拉底問他的學生們:「你們是不是都摘到自己滿意的果子了?」他的一個學生回答說:「老師,讓我再選擇一次吧。我走進果林之後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怕後邊還有更大更好的,就沒有摘。但是當我走到林子的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其他的學生也紛紛請求重新選擇一次。蘇格拉底搖搖頭之後說:「孩子們,人生就是如此,沒有第二次選擇。」

在人生的道路上,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平等的。有些人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也有許多人痛失或放棄了良機。在痛失良機的人們之中,有一些人優柔寡斷,有一些人慾望過重。由此可見,做人就應該放淡自己的慾念,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個機緣。已經認準的目標就應該腳踏實地的去實現,不貪圖榮華富貴,但求人生無怨無悔。珍惜機緣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為人世間的許多寶貴機緣,永遠沒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