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為偷閒學少年。
【語譯】
天空飄著淡淡的白雲,春風輕柔,已接近正午了,我依隨著春花和青柳走過前面的河川。當時人們不知我心中的快樂,會說我忙裡偷閒,想學那年輕人呢!
【品讀】
作者程颢,字伯淳,北宋理學家,世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生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享年五十四。二十六歲考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後與王安石不合,遷為鎮寧軍判官。程颢與其弟程頤早年師事周敦頤,後來開創了「新儒學」,因二人長期在洛陽講學,世稱「洛學」。主張「天即理」,以識得仁者(義禮智信)之理為主,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聖人。
程颢於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中悟道,一般人不瞭解他所悟之道,自然不知道他內心的喜悅,還以為是少年春遊的樂趣。
身為理學家,程颢悟到的理是宇宙的本源,他認為「仁」是天地之大德,能化育萬物生生不息,聖人就是合天地之德的仁者。認為人與天地本為一體,修養的目的在發揮仁德,重返萬物一體的境界。他在雲淡風輕的晴朗天氣,賞花隨柳走過溪流,萬物一片欣欣向榮,與物同體的程颢,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偉大,也領悟了聖人存天理、去人欲,而達到博施濟眾的胸懷,剎那間悟道的快樂是無以言表的,一般常人哪能體會得到呢?
中國自古就有這種「天人合一」的概念,道家講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佛家講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古代中醫也是同樣的理論基礎。人生病就是人體這個小宇宙偏離了「天道」,不能正常運行,必須先歸正思想、提升道德,身體才能復原。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指出醫師救的是一時行為觀念偏差而生病的人,而愚笨的人就算終年抱病,也不肯修改一點行為,永遠重病纏身也無悔過之心(「聖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所以要想好病,還得提高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才行。
近年來震驚世界的水結晶實驗,也證實了這個說法。日本的江本勝博士觀察水結晶發現,水讀了「愛和感謝」的文字,呈現出最美麗的水結晶,讀了「噁心討厭」的文字,水結晶則醜陋破碎。人體有70%是水,如果常想著壞念頭,身體怎會健康啊?由此可見,常懷良善之心,利人利己,疾病遠離。常懷妒恨之心,傷人害己,難保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