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真正的勇敢

文/秦海

看到一個故事:老闆招聘僱員,有三人應聘。老闆對第一個應聘者說,樓道有個玻璃窗,你用拳頭把它擊碎。應聘者執行了。幸喜那不是一塊真玻璃,不然他的手就會嚴重受傷。老闆又對第二個應聘者說,這裡有一桶髒水,你把它潑到清潔工身上去。她此刻正在樓道拐角處那個小屋裡休息。你不要說話,推開門潑到她身上就是了。這位應聘者提著髒水出去,找到那間小屋,推開門,果見一位女清潔工坐在那裏。他也不說話,把髒水潑在她頭上,回頭就走,向老闆交差。老闆此時告訴他,坐在那裏的不過是個蠟像。老闆最後對第三個應聘者說,大廳裡有個胖子,你去狠狠擊他兩拳。這位應聘者說,對不起,我沒有理由去擊他;即便有理由,我也不能用擊打的方法。我因此可能不會被您錄用,但我也不執行您這樣的命令。此時,老闆宣佈,第三位應聘者被聘用,理由是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也是一個理性的人。他有勇氣不執行老闆的荒唐的命令,當然也更有勇氣不執行其他人的荒唐的命令了。

戴高樂將軍也碰到過這樣的勇敢者。那是1965年,法國發生民變,巴黎的學生、市民走上街頭,要求當時任總統的戴高樂下台。戴高樂黔驢技窮,來到德國的巴登。法軍駐德司令部設在這裡。戴高樂要求駐德法軍司令帶兵回到巴黎平息民變。但戴高樂的兩次要求都遭到那位駐德法軍司令的拒絕,還勸說戴高樂放棄這個命令。後來戴高樂非常感謝那位司令,稱頌那位司令勇敢地拒絕執行他的命令。他還寫信給那位司令的妻子,說這是上帝在他無能為力時讓他來到巴登,又是上帝讓他碰到那位司令。不然,他就可能是歷史的罪人了。

勇敢的定義只有一個,但勇敢的表現卻可能多種多樣。三個應聘者,前兩個堅決執行老闆的命令,好像是無可厚非,畢竟是老闆的命令;但後一個敢於拒絕執行老闆的荒唐的命令,則值得讚譽。至於駐德法軍的那位司令,敢於拒絕執行當時作為法國總統的戴高樂的有違民意、有違民主原則和精神的命令,則是難能可貴。這在專制制度的國家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勇敢不勇敢,不只是一種行為的體現,其中也包含著理性,包含著道義。沒有理性的、缺乏理性的勇敢;沒有道義的、缺乏道義的勇敢,充其量不過是沒有頭腦的匹夫之勇。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就勇敢而言,絕對執行命令的勇敢多而敢於抗拒執行荒唐的命令的勇敢少。這是因為權力者一般都竭力提倡、培養、製造絕對的聽命執行這種勇敢,而對敢於抗拒自己荒唐命令的勇敢深惡痛絕。以至有些明明是錯誤的東西,是荒謬的東西,是反道義的東西,是違法違紀的東西,因為是權力者指使,因為有權力者撐腰,有的人也敢「勇敢」地去執行,「勇敢」地去做。

勇敢是一個褒義詞,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好品德。連人們教育孩子都常說要做勇敢的好孩子。但勇敢確實又還有一個是與非的前提。不分是非的、沒有理性的絕對執行命令的勇敢是一種可怕的勇敢,也是一種愚蠢的勇敢,更是一種專制者欣賞和歡迎的勇敢。而堅持真理、敢於同謬誤、同荒唐、同發瘋對抗的勇敢、理性的勇敢才是最值得稱道的勇敢。

【人心漸明】賣書者和贈書者的小故事

賣書者和贈書者的小故事

文/大法弟子喜慧蓮

一天,我在發完真相資料回家途中,看見一地攤上有人在做雜物小生意。只見一中老年人甲問:這是什麼書?攤主乙回答道:《九評共產黨》。在一旁另一男性中年人丙說:「這書寫的好,值得一看。」

甲要買書,但身上帶的錢不夠。這時丙從自己口袋中拿出錢來說:我買來送給你。甲和乙一時愣住。一會兒,甲反應過來,連聲說謝謝!

我在一旁不禁脫口而出:好人,好人一個。為賣書、買書、贈書者的膽識勇氣喝采。真是世人覺悟,邪黨末途。

這種信仰你們治不了

近日,河北某公安局的邪惡之徒,因受羅幹及其爪牙的支使,到有法輪功學員的某局單位去調查盤問,圖謀迫害,遭到有正義感的局長的抵制。

當公安惡人詢問某局長,你們單位某某某和某某某還煉不煉法輪功?某局長義正詞嚴的說:「煉法輪功不就是個信仰嗎?讓他們煉去吧,有什麼了不起的。人家胡錦濤都不叫喚了,你們還折騰個啥啊?當年老毛活著的時候比誰鬧得不厲害,別說信神,連老祖宗都不讓供香,可是你們見誰忘了自己的祖宗啦?現在人還不是照樣供嗎?這種信仰你們治不了。呆在家裏喝喝茶,歇歇心多好啊?整天大驚小怪的有啥意思。」

惡人自覺無趣,灰溜溜的走了。

採花供佛的居士

修煉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淨,不論身處何種境界,都要有善良、寬大的心。

有位很虔誠的居士,在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植各種美麗花草,每天都去採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他遇見寺院裡的住持禅師,就把花交給禅師,禅師歡喜地說:「你每天都送花來供佛,真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虔誠清淨的心來獻花供佛,能生生世世身相莊嚴。」

居士說:「我並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心覺得很寧靜、清涼,這是我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禅師說:「是啊!心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又說:「我每次來到寺院都會很歡喜,心也很清淨,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不得安寧。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心長保清淨呢?」

禅師問他,知不知道如何使花瓶裡的花保持新鮮?居士回答,每天換水,並且剪掉腐爛的枝葉,就能使花保持新鮮。「不錯,心靈的淨化也是一樣的道理。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種種污染心靈的煩惱去除,才能有持久的清淨安寧。」

居士又說:「我若能放下一切,時常待在寺院中學習梵音唱誦,不知有多好!這樣就可以不起煩惱,內心安寧。」

禅師說:「其實,呼吸就是梵音聲,脈搏跳動就像暮鼓晨鐘。只要時時用心調整混亂的思緒,大地一切境界無不是美景,一切音聲皆是清淨梵音!」

的確,生活中隨時都能自我淨化心靈,何必等到什麼時候?何必一定要在什麼樣的空間呢?在安詳寧靜的場所固然容易使心平靜,但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若不在日常生活中遇事磨煉,使定力深厚穩固、心的容量開闊,變得仁厚,遇到些不如意事情,就會亂了心神。

所以,真正修佛不是講究讀多少經典、念多少佛號,而是要把覺者的教誨運用在待人處事上,時時反觀自省,清除內心的種種污染。這樣就處處都是清淨的道場、時時都是修行的良機。

三十洋錢救二命 緣隨恩歸

文/俞樾(清)

杭州有一貧士,年輕時渡江到蕭山當童子師,歲末要回鄉探親時,行李中有洋錢三十,都是學生們敬贈的束脩。到江邊時,見一少婦坐在地上哭泣,且哭得很傷心,貧士就問她因何如此,少婦答說:「我丈夫已死,族人逼迫我改嫁,我不從,準備投河自盡,但肚中尚有遺腹子,卻又不忍心,徘徊不知所措,因此而悲。」話未說完,她的族人就追來了,貧士就一同和他們回去,且曉以大義。眾人就說:「您所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她的婆婆已經收了別人的聘金,拿去辦理喪事,現在也沒錢可還了,實在是迫不得已。」貧士就問聘金是多少,剛好就是三十洋錢,於是便將箱中的洋錢,全部給他們,回家時一錢也沒有。

有人說:「您如此的善舉,相信不久就會有善報的。」但這貧士卻總是考場不如意。許多年後,到了五十多歲,還在跟著排隊入考場,所坐的號捨,又剛好是最後一個,緊靠著廁所,臭穢異常,貧士卻也處之泰然,不久來了一個少年,坐在他隔壁,馬上便掩著鼻說:「這怎麼能坐?還是換個地方吧。」貧士就斥責說:「我坐的比你還後面,你卻想換座位,這樣怎麼求功名?」少年感到很慚愧,就不換位子,兩人後來相談甚歡。等到考題下來,這少年執筆為文,甚為迅速,但這貧士卻咿唔良苦,少年看他的文章,只寫了幾行,而且還蹇澀不成文理,貧士便不好意思地說:「本來就不善於作文,現在老了,更是荒廢。」少年就說:「請讓我幫你寫好了。」於是就振筆疾書,寫完後就交給貧士,貧士感歎地說:「論年紀,我比你還年長,論文章,你卻可以當我的老師。」

開榜時,結果兩人都中榜,貧士就到少年家拜謝,並且執弟子禮,少年說:「我與您剛好有同年中榜的情誼,怎麼敢受這大禮?」正當在互相謙讓時,少年的母親從屏風間看到貧士,便要婢女去問客人,是否某年曾在江邊救一婦人,貧士答說有,少年的母親便趕緊跑出來叩拜,並說:「恩人,恩人。」原來這少年就是當年的遺腹子。

(《曲園筆記》)

【讀古詩 品人生】再遊玄都觀

再遊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語譯】

百畝大的院子裡一半長滿青苔,桃花全無只見葵菜花開。昔日的種桃道士如今歸往何處?前次來過的劉郎今日又來了。

【品讀】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彭城(在今江蘇)人,為匈奴後裔,官至太子賓客。生於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卒於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享年七十一歲。世代儒學相傳,禹錫又天資聰敏,從小就氣度不凡。雖官場上多次被貶,幾經調動,仍樂觀豁達,勤政愛民,受到人民愛戴,和當過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合稱 「三傑」,為他們建了三賢堂。禹錫詩作清新通俗,充滿豪氣,富民歌特色,被白居易譽為「詩豪」,與他並稱「劉白」,同為中唐的著名詩人。詩中的玄都觀為長安城裡的一座道觀。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劉禹錫擔任屯田員外郎時,玄都觀中還沒有花木。後貶為朗州(今屬湖南)司馬。十年後,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被召回京師,那時人人都說,有道士親手種了仙桃,整個玄都觀燦爛如霞,於是劉禹錫寫下〈玄都觀桃花〉。不久又轉任連州(今屬廣東)刺史。十四年後,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回京任主客郎中,重遊此觀,桃花已蕩然無存,連一棵桃樹都沒了,只見兔葵、燕麥於春風中搖動,感慨之餘,寫下這首〈再遊玄都觀〉。

十四年間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由於朋黨之爭、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世局一團混亂。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扶植的黨羽有如觀裡的千棵桃樹,李吉甫死後,就像種桃道士已不知去向,桃樹疏於照顧,也被破壞殆盡,繼之興起的是滿地的野菜花。劉禹錫舊地重遊,偌大的玄都觀因為遊人稀少,庭院大半長滿青苔,荒涼的景色讓人感到人事全非。

上回那潇灑豁達的劉郎又回來了,而政治鬥爭仍在繼續,只是春風得意的人已經換成了另一批權貴。二十多年來,他因得罪當權者,接連被貶外地,重回長安,看到世事如此變化無常,也使他修佛之心更加穩定。劉禹錫是個佛緣很深的人,曾在夢中得到神的點化,使他悟到了很多道理。他一生有很多佛門的朋友,有的高僧所講的超常經歷,讓他瞭解到世人只相信自己的耳目,其實是畫地自限,常人無法看見的另外空間,往往才是事實的真相。(注)

和他同年出生的白居易,也是他修煉中互相督促的好朋友,白居易晚年修佛認真,不僅戒了酒樂宴飲,且經常打坐修禅。劉禹錫的哥哥是隱居山中的修道人,他們對劉禹錫的修煉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他還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和哥哥一同修成。劉禹錫晚年的真修使他的體悟不斷提高,已能體會到「戒定慧」的修持境界了。註:「世人信耳目,方寸度大鈞。安知視聽外,怪愕不可陳。」(劉禹錫〈有僧言羅浮事因為詩以寫之〉)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