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中,對水的特性有很深入的認識。
--亟待突破的現代實證科學

文/方洪

通常的治療方法都是採取對抗、壓制的思路。而順勢療法是用引起相同痛苦的藥物,來治療類似症狀的疾病。

順勢療法又叫同類療法,其發展成熟是近200年的事。順勢療法的基本概念是,可以利用在健康人身上造成某種症狀的物質,治療造成同類症狀的疾病。這種治療思路與旨在抑制症狀的主流醫學對抗療法相反。

18 世紀後期,德國醫師兼化學家哈尼曼對於順勢療法的發展做了突出貢獻。起初,哈尼曼對於金雞納樹皮可以治療瘧疾之說存疑,他親自服用幾次,原本健康的身體居然都出現了類似瘧疾的「冷熱」症狀。其後,哈尼曼提出了順勢療法的概念,並在其一生研製出99種藥品,其中包括從金雞納樹皮提煉的抗瘧疾特效藥奎寧。

*別於對抗的反向思考

通常的治療方法都是基於對抗、壓制的思路,如抗感染藥、止痛藥的使用等等。而順勢療法Homeopathy則不同,Homeo意即「相同」,pathy意即「痛苦」,就是用引起相同痛苦的藥物,來治療類似症狀的疾病。

在今天的西方,順勢療法屬於替代療法的一種,但其原理在西醫理論中並沒有很好的解釋。通常是說通過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激發人體自身針對類似症狀的反應和相應的免疫力等。為了避免毒副作用,在用藥過程中,需要對藥物進行震盪稀釋。此外,也需要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瞭解,進行身、心的綜合治療。

*科學的基礎遭到挑戰

順勢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要將藥物稀釋許多倍,而療效卻依然如故,這令許多研究者百思不解。英國女王大學(貝爾法斯特)藥理學家恩妮斯(Madeleine Ennis)為證明順勢療法的「荒唐」,於是進行了實驗。

根據恩妮斯的考慮,在身體受到感染發炎時,人的白細胞(白血球)會釋放組胺,其先釋放出的一定劑量的組胺,會反過來抑制組胺的進一步釋放。而順勢療法的主張是,把組胺震盪稀釋許多倍後,仍保持抑制的效用,這顯然違背了基本的化學常識。恩妮斯相信,透過實驗,必可證明所謂順勢療法不過是心理作用。

恩妮斯的驚人發現是,即使把組胺濃度稀釋到幾乎「零」,其效力竟然是一樣的,但理論上,這時的溶液中一個組胺分子都沒有了!難道順勢療法採用稀釋藥物的做法真有科學依據?難道組胺的化學性質被水保留了?恩妮斯表示,果真如此,我們真的要改寫物理化學教科書了。

恩妮斯的實驗結果經另外三個實驗證實是對的。其實,類似的實驗已有不少,早在1988年6月,著名的英國《自然》雜誌就曾發表法國科學家賓文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的發現,當把IgE溶液稀釋10的幾十到上百次方倍後(理論上已經與純水沒什麼兩樣),抗體的活性卻依然保留。換句話講,水保留著曾與之接觸物質的特性。

這一反常識的結果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卻獲得後來一次次研究的印證,其中包括恩妮斯的研究。兩者採用的化學物質不同,但結果如出一轍。這樣一來,順勢療法研究所涉及的已經遠遠不是醫學,而是現代科學大廈的理論基礎了。被當作真理的許多科學觀念,或許都可能是錯的。

*與東方思維相互呼應

其實順勢療法的思想在東方文化中早就廣泛存在,只是東方思維並不習慣於給事物下定義。比如說,對於痛苦的理解,中國一些年長的人常說,吃點苦不是壞事。這種「順應」式的思維常見於東方,而西方人則更多習慣於針鋒相對式的思維。

比如,在炎熱的夏天如何解暑?在西方,來杯冰鎮汽水,從頭冰到胃,而東方則坐下來靜心,然後喝幾口熱茶,出點汗,頓時覺得從內向外的涼爽。後者就是最通俗的「順勢療法」,也是西方人頗不理解的一種做法。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中,對水的特性有很深入的認識。例如飲茶,有所謂的流水和止水之說。《茶經》對泡茶用的水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之說。山水要用慢流的,急湍的不能用;江水要遠離人的;井水要用取汲多的。總之,緩慢的流水能泡出好茶。

再比如,對於孩子的夜驚,有一個簡單的治療方子——用水煮金子。按物理理論,金是不溶於水的,水中是找不到金分子的,可是煮過金子的水卻具有不同的特性,變成很「重」的純陽之水,可以使孩子平靜。

還有,對治半幹型的霍亂,有個有效的方子,井水打上來,將一半水燒開,與剩下的一半混合起來,這樣的水就是半濕半幹的水,可以治半濕半幹型的霍亂。但若直接把水加熱到平均溫度,就不起作用。兩種水在物理化學性質上完全一樣,但生理作用卻不同。對於傳統的物理化學來說,這頗有些尷尬。

*科學的尷尬亟待超越

而西方在哈尼曼去世後,順勢療法一直不斷地發展,藥物增加到3,000種以上,到19世紀末,已在西方相當流行,約有15%的美國醫生主打同類療法。

正如之前提及中醫在水的應用方面的一些特點,由於很難用目前的科學理論加以分析,許多人認為中醫不屬於科學。然而關鍵問題恰恰在於,當代科學本身的定義是很狹窄的,而與此極不相稱的,卻是實證科學在公眾面前的「真理」角色,這一點在東方社會尤為突出。如果實證科學本身能夠放棄其傲慢與偏見,在尷尬中超越自我,那無疑將是人類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