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梅之風骨 玉之精神

大法弟子繪畫:鋼筋鐵骨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所以中國人歷來敬天重德,講求品格和節操,「比德」的思想深深滲透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人們常常將一事物比擬成一種人的美德,如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竹象徵「節」,梅象徵「骨」,玉象徵君子的內在氣質等,表達了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對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嚮往。

梅花凌寒綻放,獨樹一幟報早春的品格,一直為人們所讚頌。她神姿綽約,清逸超然,令人神往。她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望之肅然起敬。她不畏風霜雨雪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生命力,給人以立志奮進的鼓舞。報春的梅花成為冬日中最亮麗的風景,使人們看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

中國歷史上湧現出的無數仁人君子,他們都具有梅一樣的品格。如陶淵明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劉禹錫雖身居陋室卻心憂天下;陸游憂國憂民,雖屢遭貶谪而報國之心卻始終不改,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又一寶貴資源,融合在道德觀念與禮儀之中,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以美玉之質比君子之德,儒家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闢的诠釋。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將玉與君子聯繫在一起,規範著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養。「玉有五德」:玉溫潤而澤,謂之仁;玉廉而不刿,謂之義;玉垂之如墜,謂之禮;玉缜密堅實,謂之智;色彩斑斕卻心地透明,謂之信。使玉成為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的象徵。

玉色通明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猶如君子氣貫長虹,代表高貴、純潔、祥和和永恆。而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裡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惠澤一方。

玉之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使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因為高尚的品德是道的顯現,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氣節。

歷史上的聖賢無不遵循天道,以德化人。孔子一生以弘揚道德仁政為己任,雖歷盡艱辛而矢志不渝;孟子提出「仁者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唐太宗仁愛萬民,開創大唐偉業,締造出一代天朝盛世,為後世做出了典範。

當今,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失去了道德底線,有多少人還能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

法輪大法在世上洪傳,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未來和希望。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有識之士按照「真、善、忍」的理念去做,淨化自己的心靈,傳播善念和真相,喚起更多世人的覺醒。梅之風骨,玉之精神,是這些有著崇高品格和節操的君子的寫照,是這些有著無比堅定信仰和信念、勇於捍衛真理的仁人志士的寫照!

寬以待人得善報

丙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他有一個車伕很喜歡喝酒。一天,車伕駕車載著丙吉外出,因為喝了太多的酒,就將穢物吐在車上。西曹主管痛罵車伕,並打算辭退他。丙吉說:「因為喝醉酒的緣故而辭退他,那將來誰還敢收留他呢?你別生氣,先忍耐一下,他只不過是把車子上的墊褥弄髒了而已。」 就這樣,車伕沒有被辭退。

那個車伕來自邊疆地區,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的緊急軍務的情況。一次外出的時候,正好看見驿站的兵士手持著紅白相間、裝有緊急公文的布囊奔馳而過。車伕就跟在其後,悄悄打探,終於探聽到了敵人已經攻入了雲中、代郡等地。於是,他馬上來見丙吉,並說:「恐怕敵軍入侵的邊郡那裏,有些駐防官員年紀又老又生病,難以擔當抵禦入侵的大任了。您最好先查看一下。」丙吉認為他說的有理,於是召集相關官吏,逐個審查邊郡官員。還沒有審查完畢,宣帝召見丞相和御史大夫,詢問邊疆戰事。丙吉對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卻因倉促之間無法詳知情況,被降職使用。忠於職守的丙吉受到了人們的稱讚。丙吉非常感謝那個車伕的真誠幫助,而車伕之所以有此舉動,也全是因為丙吉的寬宏大量。

宋朝的郭進在山西擔任巡檢時,有個軍校在朝廷上狀告他。後經過調查,發現這是一起誣告事件。宋太祖下令將軍校送到郭進處,讓其誅殺。這時正趕上北漢舉兵侵犯,郭進對那個軍校說:「你能在朝廷上誣告我,說明你很有膽量。我且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殺退敵兵,我就向朝廷舉薦你;如果你不能,你就自己跳河吧,免得玷污了我的寶劍。」那個軍校在後來的戰事中,英勇非凡,幫助郭進最終取得了勝利。郭進隨即向朝廷舉薦,使他得到了提拔。

這兩個事例中的主人翁,因為能夠寬以待人,所以別人才會捨身相報。這難道不是真正的聰明之舉嗎?

給人一個台階

一位顧客來退西裝,售貨員發現西裝有洗過的痕跡,但她沒有揭穿,而是給顧客尋求了一條免於難堪的退路。她說:"可能您家人不小心搞錯了,把這西裝送去洗了。我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一次,我外出時洗衣店的人來了,我丈夫稀裡糊塗地把一大堆衣服讓人抱走了。和您一樣,不是嗎?您看,您的衣服上面有洗過的痕跡。"顧客聽了無話可說,大概心裏倒有些感激這位售貨員。

這位售貨員的心是善良的,因為她懂得給人一個台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生活中,誰都可能有錯誤和失誤,誰也有可能陷入尷尬的境地。因而,給人一個台階,是為人處世應遵循的原則之一。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正義之神,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作所為。"給人一個台階,正是寬容的一種體現。

給人一個台階,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良好修養。只有襟懷坦蕩、關心他人的人,才會時刻牢記給人一個台階。在受到傷害時,許多人都會與對方針鋒相對地吵鬧一番,結果使雙方都十分難堪。而美國總統林肯發火的時候,卻盡情地寫信發洩,等花了很多時間把信寫好後,自然就心平氣和了,就能理智地處理問題。雖然寬容並不意味著一味忍讓,但學會最大限度地寬容,就能避免許多尷尬。

給人一個台階,往往會贏得友誼,得到信賴。富蘭克林少年時十分狂傲,凡是與他意見不同的人,都要遭到他的侮辱。後來,他及時改變了乖僻、好辯的性格,不再給人難堪,而是坦然接受反駁他的所有正確言論。在與人交談時,他也和氣了許多。這種轉變,使他結交了很多朋友,最終成為易於掌握公眾言論的政治家。的確,給人一個台階,往往是擁有朋友的開始,也是自己成功的開始。

不收紅包的醫生

大陸讀者投書 

我媳婦零七年生孩子,住進了蔚縣的某醫院。

早就聽說生孩子不送紅包沒醫生管,有的產婦因此被耽擱而出現事故,甚至母子雙雙死亡。我聽到這些後很害怕,就和家人商量並決定給主治醫生送300元錢,以免發生意外。

媳婦住院的當天,我就拿了300元錢給主治醫生送去。誰知醫生就是不收。奇了!現在還有不收紅包的醫生?肯定是嫌少。之後我們又湊了200元,共500元給這位主治醫生送去,誰知還是不要,還嫌少啊?!於是我就央告說:「我們是農民,手裡沒有錢,你就發發善心收下吧!」她笑了笑說:「大娘,你放心吧!我不收紅包照樣對您負責任。」

我不相信,怎麼現在這年頭還會有這樣的人?

我很不放心的把這件事和媳婦同病房的人們講了,他們說:「哎,你不知道,這個醫生是煉法輪功的,人家不但不收禮,對人還特別的親,你碰上這位醫生算是有福氣!」原來是這樣!至此我們全家總算頭上懸著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才把心擱在了肚子裡。

這時候,病房的人都議論這件事,有的說:「你看人家煉法輪功的人多好呀!」有的說:「共產(邪)黨是不行了,它光欺負好人,壞人卻明目張膽的幹壞事沒有人管,違背天理啊!」還有的越說越來氣:「唉,這社會,做好人還得偷著做,這叫什麼世道!」

【讀古詩品人生】江樓有感

江樓有感


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
風景依稀似去年。

【語譯】

獨自登上江邊的樓閣,思緒中一片憂愁,月光像水般的清澈,水又像天那樣的明亮。那位曾一同來賞月的人如今不知身在何處?只有景色與去年依然相似。

【品讀】

趙嘏,字承佑,唐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他的詩优美,多興味,深受杜牧的推崇,因「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而被杜牧稱為「趙倚樓」。著有《渭南集》,《全唐詩》錄詩兩卷。

這是詩人懷念舊日時光的詩,去年這個時候,詩人和他的朋友一同登樓賞月,今年卻孤獨一人重返江樓,雖然江水、樓閣、明月依舊,可是老朋友卻沒有出現,所以觸景傷情,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歷來寫這一類詩歌的人相當多,比較廣為人知的如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及宋人歐陽修的〈正月十五夜〉﹙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都是對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的感歎。人們常對某些失去的人事物流露出依依不捨的情愫,這是因為心中有情的關係,但是這個情是主觀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的,不捨的對象是用自己內心的標準去篩選產生的,沒有經過對方的同意,也不知道對方的想法,雖然我們念念不忘,可是對方未必同我們一樣。況且人生沒有偶然,聚有聚的緣因,散有散的道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安排著,在時空的轉換中,也許早已忘記,也許另有際會,也許像宋人蘇東坡〈和子由渑池懷舊〉所寫「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一樣不知所終,這些情況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今昔不同是必然也是當然。所以佛家說人與人之間的聚散離合都是一種緣分,隨著緣起緣滅而變幻莫測,因此「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是很正常的事,但「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也有可能。可惜我們常活在自以為是的情境之中,往往看不透宇宙的法理,被一廂情願的意識所執導,因此才會「思悄然」,才會「淚濕春衫袖」。如果能識得大自然的道心,隨其自然,那麼也就能夠「一任晚山相對愁」, 「白雲紅葉兩悠悠」,沒什麼放不下的了。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