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天地有正氣

心憂天下的范仲淹
文/智真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文化,氣節是神傳給人的重要做人理念,憑著正氣與信念,我們的民族得以傳承至今。無數仁人志士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品格和節操,越是滄海橫流,越是如此。

信念是氣節的源泉。先賢孟子在戰國時那禮壞樂崩的年代,以弘揚道德為己任。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勸阻他說:「您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不但徒勞無功,反而還會帶來災難。齊國不能與天下人為敵,只有仁者才能無敵於天下!」孟子倡導仁政,在與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當別人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時,孟子說:「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和崇高氣節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會價值取向,成為衡量人們為人處世的人格標準。

北宋的范仲淹是為官清廉、敢於直谏、心憂天下的又一典型。史載,范仲淹「每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范仲淹敢於犯顏直谏,雖屢遭貶谪,依然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改。他在《岳陽樓記》中闡述了他的為官做人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歷來成大事者,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夠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污,節操自持,不墜青雲之志。

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有風骨的人,他們的事跡永留青史,被後人永遠懷念和景仰。從特定意義上說,我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義列傳。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陸游的民族大義;鄭板橋寫竹畫竹,高風亮節……可謂不勝枚舉。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樑,國家的砥柱。他們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關心百姓疾苦,為後人做出了楷模。

當今時代,物慾橫流,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宇宙「真、善、忍」大法降臨人間,給人們帶來美好和希望。在復興偉大神傳文化的今天,神韻藝術團以純真、至善、至美的演出向人們展現了中國神傳文化之美,通過藝術的表現傳遞真理和普及真理,使人領悟到人生、生命、宇宙之諸多奧義與真谛……博得了東西方不同國度、不同地域人們的一致感佩與讚賞。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實踐真理、維護正義,用各種形式傳播善,喚起更多世人的覺醒。正是:輾轉塵世幾滄桑,何幸今朝沐法光。生命永純歸善念,廣傳真相正氣揚!

【讀古詩品人生】西湖

西湖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語譯】

山外還有青山,樓台外還有樓台,西湖上的歌舞何時才肯罷休呢?和風襲人,遊客沉醉其中,竟把杭州當作了汴州。

【品讀】

詩中的汴州為北宋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

北宋朝廷腐敗,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入首都汴京,俘虜徽宗、欽宗、皇后、太子、親王、公主等宗室數千人北返燕京,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宋高宗)即位,定都臨安(杭州),偏安江南,史稱南宋。

眼見國難當前,人們卻沉迷於聲色歌舞,縱情享樂,如癡如醉,完全忘了北宋亡國的慘痛,不知力圖振作,收復失土,重返故鄉汴州。於是詩人在臨安旅店牆壁上題詩,希望能警醒世人。此詩一出,從臨安轟動至全國,大家爭相傳抄,詩人林升也因此聲名遠播。可見詩歌能使人心淨化,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效。

反觀南宋初年的民族英雄岳飛(1103~1142),一生牢記母親在背上刺的「精忠報國」四字。岳飛視死如歸、以身報國的決心,使得金兵統帥也只能長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曾訓示兒子「自古忠臣不怕死。」他的名作《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注)他的書法「還我河山」,反映出他捨身為國的一片丹心。若能多想想岳飛的千古忠義事,南宋上下也許能感染一些浩然正氣,感受到一點亡國的悲痛,不至於如此沉淪不醒吧!

註:怒髮衝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岳飛詞《滿江紅》)

放下慾望,回歸生命的永恆

文/潘文山

在職場中,有些人常為了一點利益去傷害別人,或者是處處與人計較。無論是職位爭奪還是權利競爭,而這些苦苦的追尋到頭來往往只是一場空。就是因為放不下名位虛榮,受不了權利誘惑,以致費盡心機的去找尋,結果徒然勞心傷身、耗盡一生,這可以說是現代普遍的現象。

在非洲有一種水龜,它們有一種習性:經常咬到食物都不肯放鬆,結果造成人類可以很容易捕捉它們。人們總是笑這種水龜很蠢、很執著,因為執著不放而導致失去逃生的機會。其實,認真想想,我們何嚐不也是一樣,在名利和權力面前,常常不肯放手,忽略了人格尊嚴與心性修養,以致陷於生活困頓與苦悶的牢籠。

人來到世間不過數十年的歲月,苦苦追求又能留下什麼?名利不過是過眼雲煙,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何不隨緣面對,過著雲淡風輕的日子。其實,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無盡的奧秘。

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慾和虛榮,要想渡河就必須輕載,放下過多的慾望。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裡,我們是否已失去當初最單純的心,反而擁有無窮無盡的苦惱?何不停下腳步,去探索那屬於生命永恆的美好-至真、至善、至忍的境地。

因緣故事:「三生石」

唐朝大歷末年,洛陽惠林寺有個和尚叫圓觀,他擅長田園之藝,也很富有。他除了修佛之外,還精通音律。當時的人都稱他富和尚,但不知他來自何方。

李源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天寶年間,他沉湎於游宴歌酒之中,尋歡作樂。其父李憕鎮守邊關,被賊兵所俘,身死未卜。李源絕望至極,遂放棄終日遊玩的生活,隱居在惠林寺,並將全部家產捐贈給寺院。寺裡每日給他一器食一杯飲,無僕人供其使用,並且斷絕一切外界的消息。他於是和圓觀和尚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二人經常促膝談話,自早至黃昏。當時的人認為他們兩人一清一濁,頗招譏诮。如此過了三十年。

一天,二人相約要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訪道求藥。圓觀想游長安,取道斜谷;李源想去荊州,取道三峽。他們不停地為此爭論,半年過去了,還未達到共識。李源說:「我已經斷絕塵世之事,怎能從京城路過呢?」圓觀說:「走哪條路是由不得人的,就請經三峽去吧。」

於是二人自荊江上三峽。船行到南洎時停泊在山腳下。他們看見有婦女數人,衣裙艷麗,背著水罐在江邊取水。圓觀見到她們,流著淚說:「我不想走此路線,就是怕見到這位婦人。」李源驚奇地問:「我們自三峽而來,沿途見到不少這樣的婦女,為什麼你只為這幾個女人而哭?」圓觀說:「他們當中有一個姓王的孕婦,是我來世托身之所。她懷孕三年,尚未分娩,就是因為我還沒死的緣故。今天既然見到了她,是我命有所歸,也就是如佛所說的轉世輪迴。」

然後他對李源說:「請您為我念誦符咒,使我快點投生。你的行船可在此小駐幾天,把我葬在山下。嬰兒出生三天後,你到王家去尋訪,如果嬰兒見你一笑,就是他認識你。十二年以後,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我們再相會。」

李源這時非常後悔這次出行,為之感到極度悲哀。於是他將那婦人叫過來,告訴她去做好分娩的準備。那婦人聽罷,欣喜地回到家裏。不一會,婦人的親屬都到了,把魚幹和酒祭獻於江邊。圓觀沐浴後,換上一身新衣服。當晚,圓觀坐化,孕婦生下了孩子。

三天後李源去看新生的嬰兒。襁褓中的嬰兒果能認人,當李源抱起那孩子時,那孩子對他一笑。李源不禁淚流滿面,他把這事詳細地告與王氏。王氏厚葬了圓觀。李源已無心去游青城山。第二天,他登船返回惠林寺。

十二年後的八月,李源來到杭州,以赴與圓觀的前約。中秋節這天夜晚,天竺寺附近,山雨初晴,月色滿川,卻不見圓觀之影。突然聽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唱著竹枝詞,他騎在牛背上敲打著牛角,紮著兩個髮髻,穿著一身短衣,一會就到了天竺寺前,原來正是圓觀。李源拜見說:「觀公可好?」牧童卻對李源說:「你真是一個守信約之人。我與你走的路不同,小心不要相互接近。你俗緣未盡,但願能勤奮修行。如果你勤奮修行不懈怠,我們後會有期。」李源因為不能同圓觀暢敘往日的友情。不由得望著圓觀潸然淚下。

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走去。山長水遠,還能聽見歌聲。圓觀初到寺前時唱的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還有一段唱的是:「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三年後,皇帝封李源為谏議大夫,這時的李源早已洞破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裡死去,享年八十歲。

註:三生石在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是「西湖十六遺蹟」之一,是圓觀和尚和李源相會之處。該石高約10米,寬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記述「三生石」之由來。石上多唐、宋時的題詞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認,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楊瑀、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清晰可見。在《甘澤謠》中和尚名為圓觀,在宋朝的文學家蘇東坡所著的《僧圓澤傳》中和尚名為圓澤。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