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草舖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語譯】
綠草舖遍了原野六七里,晚風裡吹笛三四聲。回來吃飽飯已經黃昏後了,沒脫下蓑衣就倒臥在明月下休息。
【品讀】
牧童在遼闊的原野中放牛,傍晚歸來隨口吹著疏落的笛音,吃完晚飯,灑脫自在的牧童順勢倒臥在月光下,還穿著蓑衣就露宿在外頭了。
標題中提到的鐘弱翁,名傅,北宋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這首詩還有個神仙故事,據《西清詩話》記載,鐘弱翁統帥平涼時,有位道士前來拜訪,這位道士氣度不凡,態度從容,跟牧童牽著小黃牛而來,鐘弱翁感到很奇特,指著牧童說:「道人能以此賦詩嗎?」道士笑說:「不煩我語,是兒能之。」
不勞道士來說,這個小孩就能作詩了。才剛把紙裁好,牧童馬上揮筆大書,寫下這首詩。離去後,人們看見道士挑著兩大甕,高歌出城。於是評斷說:「甕乃兩口,豈洞賓耶?」兩甕有兩口,兩口為呂,難道是呂洞賓嗎?
八仙中的呂洞賓為唐朝人,遇道家仙人鐘離權後得道成仙。《宋朝國史》記載:「關中逸人呂洞賓,年百餘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一百多歲的呂洞賓,面貌卻如嬰兒般細嫩,可見已經是神仙了。如何得道成仙,呂洞賓提出修煉應當從消除七情六慾著手,呂洞賓《自傳》:「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是吾之劍也。」或許誰能慧劍斬情慾,使自己不起妄想慾念,成仙之路就不遠了吧!
呂洞賓登仙後屢次出現在民間,點化警醒世人,相傳這首詩就是為點化迷失在名利中的鐘弱翁。鐘弱翁虛報邊功而被貶谪,於是呂洞賓令牧童寫下此詩,希望詩中淡泊名利、心無牽掛的牧童心境,能讓鐘弱翁醒悟,捨棄名利的束縛,獲得心靈的自由。元代道士苗善時對這首仙詩也寫了一首詩相唱和:「師父牧童已顯名,長歌兩口振希聲。弱翁追索空惆怅,只為緣輕性不明。」鐘弱翁執著世間名利,本性無法清醒,也只能空歎仙緣太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