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費城每日新聞》上曾刊登了牧師豪理斯博士的一篇文章,談及美國人對善、慈悲、神的愛、和給予的看法。雖然這和東方佛家的大善和慈悲有所不同,但所傳播的、源自善心的理念似乎是普世相同的。

西方基督教人士也認為,善有善報,其報答更是在於精神上的。豪理斯認為,從一個國家整體上看,美國人民在各種疾病、社會變異、及人生的困惑等種種干擾之下,常常忘記了互相展示善心和愛心。雖然科技發展了,經濟也發達了,但我們的社區、鄰里意識卻更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豪理斯很精闢地指出,我們應該不需要借用一個世界性的災難來認識到我們大家都如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災難來臨時,我們這個國家臨危不懼,互相照應,是很不錯的。但是問題卻在於日常的生活當中,在於平常過日子中的點點滴滴。大災難不在身邊時,我們經常忘卻了生命的整體意義,而只顧及瑣細的事情了。

無論是從東方或者西方的角度去看,豪博士的這句話都是意味深長的:「人必須向善,善行賜福於施予者,甚於接受者。」 (We must consider the acts of benevolence,which bless the giver more than the recipient)。你如果沒有去關注別人、你需要別人的關愛而得不到時,也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是啊,當我們社會的弱勢團體發出微細的呼救聲,我們停下匆匆的腳步去聽一聽他們的傾訴,去瞭解一下真相,去至少表示一下同情,或力所能及地去施以援手了嗎?

美國人也認為對等的定律在制約著我們。豪理斯說,作為人,我們必須關心社會的結構和社會的價值觀念。如果我們太過於關注自我,有一天我們就會失去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例如一個明信片、臨時想到的與家人和朋友出去吃個午飯、或者寫封信只是祝願別人快樂,等等。而如果我們繼續讓善心從我們身邊悄悄地溜走,自我中心主義就會使我們的社會陷入更深的不穩定之中。如果我們不生活在慈愛之中,我們的生命不可能得以實現、生命也不能完整。而沒有付出,也談不上愛。給出仁慈的禮物就像是魔術一樣。

有一個人曾經真正地觸動了豪理斯。在教會裡,豪理斯去問一個年輕婦女,看她是否需要什麼幫助。開始她很猶豫,可能對有人要提供幫助感到吃驚,或者不好意思談論她自己的情況。豪理斯在等待她的回答時,看到她的眼睛裡充滿了淚水。他想,發生什麼事情了呢?等她告訴豪理斯她目前勉強可以餬口,還有很多其它麻煩,生活非常困難時,豪理斯說他差點就張口喊了出來。

豪理斯當時幾乎不能自持,想哭出來。是啊,人們真的是很難看出別人的真正境況如何。有時人們的病痛(不管是肉體上、心靈上、或物質上的)不是總是可以很容易地看得出來的。但不管如何,我們是神延伸到地球上的手臂。豪理斯博士不無責備地問我們大家,而我們也應該自我反省地想一想:

今天,感念神佛的慈悲,我們擁抱、關心過什麼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