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語譯】
在長滿了鮮花綠草的原野裡任意行走的時候,春天的腳步也進入了遠處的山崗,把四面八方渲染成一片碧綠。我興致勃勃地追逐著繁花盛景,穿梭在綠意盎然的楊柳小巷中。被流水困住了,我就坐到河流中長有青苔的石堆上休息休息。不要推卻杯中的美酒和友人慇勤相勸的心意,我只擔心風吹花落的時候美景不再。何況在清明時難得有這麼好的天氣,就不妨盡情的到處走走,但可不能流連忘返喔!
【品讀】
程颢,字伯淳,北宋理學家,世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程颢與其弟程頤早年師事周敦頤,後來開創了「新儒學」,因二人長期在洛陽講學,世稱「洛學」。主張「天即理」,以識得仁者(義禮智信)之理為主,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聖人。
這是詩人到郊外春遊的即興之作,全首充滿了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讓人讀來也感染到那一份春的喜悅。中國的詩人一向是多愁善感,很少有這樣勸人及時行樂的詩。尤其出自理學大師之手,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理學」就是「道學」,一談起「道」就讓人有一種嚴肅的感覺,誤以為非板起面孔不可。其實,詩人平素所倡導的是「天即理」,要有「情順萬物」的修養,更主張「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因此當春天的郊外百花齊放、綠意盎然,到處充滿著生的喜悅時,詩人鼓勵大家順天而行,該歡樂的時候就要歡樂,這也是詩人理論的實踐。
這首詩的首聯「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寫的是全景,告訴人們春天已經全面降臨,可以到郊外盡興的走走。次聯「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是描寫詩人自己的活動情形,這個時候的詩人已經溶入了春天的懷抱中,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可以隨興而行。為了欣賞美麗的花卉,不惜穿梭在楊柳夾道的小巷中。當受到流水阻擋去路的時候就找塊石頭坐下來休息休息,這種隨興、隨機的態度就是真正的情順萬物,天人合一。第三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是寫詩人與友人互動的情形,大有為了珍惜友情、美景即使小醉一番也在所不惜的氣概,可見詩人雖然是理學大師,但是生活並不膠柱鼓瑟,道貌岸然,與詩人「物來順應」的君子之學相契合。
末聯「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總結郊遊的感想就是好好享受清明難得的好天氣,盡情的到處走走,這種喜樂的心情來自於春天清新美好的氣息,是「物之當喜」,所以不受個人心情好壞的影響,否則就不是順天之理了。可是「人之情易發而難制」所以詩人最後還是不失大師的身份,叮咛一句「莫忘歸」,告訴我們不能流連忘返,過度放縱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