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貫明

世人無不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的追求著幸福。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裏?世俗中有許多人認為金錢能給人帶來幸福,所以窮其一生都在拚命的追求金錢。俗話說:「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有些人雖然貪慾心很強,在生活中使盡了損人利己的手段,卻由於命中無德,始終都與金錢無緣,一生都在貧困潦倒中掙扎;也有許多人通過投機取巧、欺詐隱瞞等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金錢,但是卻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折磨與因果報應的天理,金錢在給人帶來了短暫的快樂之後也給人帶來了無盡的是非與煩惱,它並沒有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由此看來,即使擁有了物質財富,也並不意味著就擁有快樂與幸福。

其實,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幸福與快樂的時候通常不是得到物質財富的時候,而是在精神上超脫一切物質的束縛與煩惱的時候,或能抑制自己的七情六慾,而不被其奴役的時候;這時,即使他在物質上一無所有,也仍然可以得到長久永恆的幸福與快樂。因此,古往今來也有許多有信仰的修煉人不以追求物質財富為人生的目標,而是以廟宇或道觀為家,積德行善,以苦為樂,最後功成圓滿,修成正果。

人的幸福與物質財富無關,卻與人的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都與道德有關,中華文化就是道德文化,道德修養才是做人的根本。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其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他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所言「仁者」,意即道德高尚之士。「壽」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遠超過常人。道家的老子則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慾上貪得無厭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己,自己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損害健康而與幸福和快樂無緣。老子的經典著作以《道德經》命名,可見道德也是道家思想的精華。

人世間的大善莫過於修德。有德之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災人禍的侵害,德是萬福之源。而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服用靈丹妙藥也無法延長其壽命。自古以來,道德一體,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只有大德之士才能擁有大智慧,大智慧是對宇宙真理的認識和把握,沒有大德,永遠不可能達到大智,這是人的思想境界所決定的。對於人來講,最可怕的莫過於心靈成為頑石,,一顆只能聽懂私慾召喚的心,乃是萬惡之源。同化宇宙的真理就是一個得道者,真心修道修德之人就能成為大德之士,而通過修煉成為大德之士就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