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語譯】
秋露使楓樹林的枝葉凋零,巫山、巫峽的寒氣淒冷陰森。長江流經巫峽時波浪翻湧,江水滔天,邊塞上風起雲湧,陰沉之氣連接地面。叢生的菊花二度開放,我不禁如往日般流下眼淚,孤獨的船隻繫在岸上,有如我心系家園的心情。各處人家正在趕製冬衣,黃昏時分,高處的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品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的好友嚴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舟東下。大歷元年(766年),已經五十五歲的杜甫來到夔州(四川重慶奉節),當秋天來臨,舉目所見秋日的景象,讓歷盡滄桑的杜甫倍覺淒涼,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秋興〉八首,也是杜甫一生心力的總結,時代的苦難,心系家國的忠誠皆包含其中,詩中可見其才氣之大,筆才之高,歷來被公認為文學藝術的精品。這裡選錄的是〈秋興〉的第一首。
當時蜀(四川)中軍閥連年混戰,吐蕃侵擾蜀地。晚年多病的杜甫流落至荒僻的山城,眼見楓葉凋零,巫山峽谷蕭瑟淒寒,更感到寂寞悲哀。面對巫峽的波浪滔天,邊塞風雲翻湧,恰如杜甫波瀾壯闊又動盪不安的心情。離開成都後,杜甫因病暫居雲安,次年病情轉好,又來到夔州,這兩年看到秋菊開了兩次,卻還未能出峽,忍不住再度對菊掉淚,那是思鄉的眼淚,也是憂國憂民的眼淚,繫於岸邊的孤舟就有如自己一心為國,心系長安的忠誠。秋天人們忙著為出征的子弟趕做寒衣,裁衣前先要把衣料搗軟,所以這白帝山城處處傳來急切的搗衣聲。
杜甫受兵災所阻,滯留夔州白帝城,這時人們正急著做冬衣給征戰的親人,詩中也體現了杜甫對時局混亂時百姓的同情。杜甫之所以偉大,在於他總是能夠關懷周圍苦難的人們,安史之亂後民不聊生,與他的仁政思想背道而馳,然而在他的詩中常能見到他的仁愛精神,甚至困境中互相救助的善念。肅宗幹元二年(759),杜甫投宿石壕村(今屬河南省),目睹亂狀寫下的〈石壕吏〉(注),正是戰亂中百姓苦不堪言的真實寫照,官吏強行徵兵,造成「有吏夜捉人」的實情,這戶人家三個兒子出征,兩個剛戰死,官吏晚上還要來拉人,老翁趕緊翻牆逃走,家裏只剩未改嫁的媳婦和還在吃奶的孫子,老婦為保全家裏僅剩的老弱婦孺,自請到戰地為兵士煮飯,當晚就被帶走了,半夜隱約聽到悲泣的聲音,天亮後杜甫只能和老翁告別了。詩中平實卻又深刻的描述,表達了詩人的同情、百姓的善良,夾雜著杜甫對人民欲哭無淚的心痛和無奈。
和詩中的老婦相同,杜甫也有著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杜甫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如果天下寒士都能寬廣高大的房屋可以遮蔽風雨,就算自己凍死在破房子裡也滿足了。由此更可瞭解他詩中所說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一生憂國憂民的杜甫,悲傷國家衰敗,民無寧日,雖然身老且病,但心系故國、一心為民的赤誠始終沒有改變,也因此杜甫深受後代世人的敬仰,尊他為「詩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