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讓世界看到純正的中國古典舞

青年男子組冠軍吳巡天表演「執筆書懷」
(明慧記者李芳怡、李若雲紐約綜合報導)經過三天激烈而精彩的角逐,新唐人第二屆「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決賽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四日落下帷幕,頒獎典禮於當晚在曼哈頓中心劇院的神韻晚會演出後隆重舉行。大賽評委表示,這次大賽獲獎選手們真正掌握了中國古典舞的藝術形式和語匯,動作飽滿,並注入做人的理念,韻味非常高雅,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純正的中國舞。

讓世界看到純正的中國古典舞

評委曹逸女士認為,這次大賽選手普遍水平很高,而且充份利用中國舞多樣的表現手法,體現了中國舞深刻的表現力。

曹逸說:「中國古典舞很豐富,所以她刻畫人物、表現情節都比較方便,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我覺得,這次從這點看上來,比上一界大賽要豐滿很多。我相信在未來中國古典舞的天地會更廣闊。」


青年女子組決賽選手黃婷婕認為,這次大賽選手們整體水平都很高,能很好地運用中國舞的身韻身法,表現人物的感情更精準,更細膩,展示了古典舞的氣質,讓人們更清楚的瞭解到中國舞是什麼,瞭解中華文化。

回歸純真純善內涵

評委李維娜說,此次大賽的評比正是著重於選手運用純正中國舞的表現方法所展示出的內涵:「這次我們看到了選手們個人風格、素養和精神層面的展現,他們沒有濫用技巧,表現的不是頹廢的藝術,而是希望和積極的精神與傳統文化品質。大賽的宗旨是回歸人類純真純善藝術,應該說通過大賽,我們正逐步朝這個方向在走,必將引領世界新文化潮流。」

此次中國舞大賽參賽者的劇目取材豐富,其中很多是表現的中國人物故事,有宋朝的岳飛、楊門女將,還有戰國時期的荊轲,漢朝的蘇武,有項羽的烏江遺恨,還有神話傳說中的龍女和天女散花等等,演繹的人物與故事穿越時空,橫跨中國五千年曆史,涉及人間天上。

中國舞大賽將成為紐約的一個固定文化景觀

「Tomorrow will be televised」網絡演出製作商西蒙·阿泊巴姆先生是第二次觀賞「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他說,中國舞很好看,而且又是比賽,所以就特別好看。而今年的舞蹈無論在音樂、技巧和人物個性表達方面都比去年好。

阿泊巴姆表示,「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是在推廣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大賽,將會成為紐約的一個固定文化景觀。觀眾反饋說他們能體會到選手運用中國舞豐富的表現力試圖展現出人性的美好、人應具備的道德品質,男性的陽剛或女性的陰柔等素質都以純正而美的方式得到充份展現。
少年女子組季軍劉心怡表演「潔心淨蓮」

「人的宇宙學原理」越來越受科學家重視

科學家們認為,正是因為要產生人類,星系中的諸多物理規律才被選擇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圖為處於胎兒階段的新生星雲(圖片來源NASA)
文/邱道

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後,一個被稱之為「人擇原理」(另名「人的宇宙學原理」)的宇宙學理論又重新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據歐洲物理學權威刊物《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 )報導,來自世界各國的物理和宇宙學家們於2001年八月底在英國劍橋,召開了一個名為「基礎物理和宇宙學中的人擇原理」的科學會議。報導說,這個由「泰普萊頓」基金會(Templeton Foundation)提供支持的學術會議在歐洲學術界引起了熱烈反響,越來越多的著名物理學家對此理論產生了興趣。

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是受當時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迪拉克(P.Dirac)的啟發,在20世紀60年代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羅伯特· 迪克(Robert Dicke )率先提出,後來又被以劍橋的布蘭登· 卡特(Brandon Carter)為代表的一批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所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宇宙現在的狀態,特別是在靠近地球周圍的一些宇宙常數,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在星系中最終將要產生人,換句話說,如果宇宙中不需要有人類的出現的話,那麼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宇宙將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對人類來說,地球是一個格外慇勤好客的地方,它有著豐富的水分,和一個恰巧處於水呈液態狀的狹窄範圍之內的平均溫度。如果地球象火星那樣寒冷和幹燥,或者如果它有象金星那樣蒸騰的腐蝕性大氣,就不會有智能生命的產生。想像一個完全不同於人們所觀測到的星系是非常容易的,例如,改變某些物理常數的大小,就可以引出一個可能的星系來,在那裏比氫更重的元素決不會形成,或者那裏所有的恆星都是大的,熱的,和短命的,在這樣想像出的,可能的星系中出現人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科學家們認為,正是在我們這個真實的星系中將會有人類的存在,才對星系產生和發展的諸多可能性加以了選擇,也正是因為要產生人類,星系中的諸多物理規律才被選擇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個理論是完全和進化論背道而馳的,進化論認為人是物競天擇,不斷改變自身去適應環境的產物,而人擇原理認為,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最終出現,星系才具有現在這樣一個能讓人生存的狀態。

人擇原理的論證方式也不同於一般的演繹推理。演繹理論是由一個體系的初始條件,和它的自然規律開始,然後推導,預言體系以後的情況。而在宇宙學這裡,演繹理論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為星系的初始條件是根本不可知的,而且在它誕生的初期,所起作用的物理規律也是極為不確定的。那麼對於它以後發展來說,唯一的一個約束條件就是,它以後必須得適合人類生存。

在人擇理論被提出的初期,科學家們只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的自洽性而接受了它,它很好地符合了現有的物理理論,在數學上無懈可擊,但是卻沒有更多的實驗可以進一步證實,所以漸漸被人冷落。但近些年來,由於大量實驗證據和天文現象被發現,諸如微波背景輻射,遙遠星系的退行,宇宙的各向同性,科學家們又重新審視了象哈勃年齡,引力耦合常數,重粒子數等宇宙常數之間的關係,人們發現人擇原理在實驗上也是合理的。正如英國倫敦大學數學科學系的科學家波奈德· 卡爾博士(Bernard Carr, the Astronomy Unit,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UK.)所說「人擇原理正飛快地在學術界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

大量的證據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漏洞百出的,它也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所質疑,而人擇原理更是從物理學的角度證實了人類其實並非是進化的產物,早在星系誕生的初期,就已經注定了人類的產生和存在了,而星系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也正是為了以後人類的生存。其實人擇原理並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概念,在修煉界,人們早就認識到,人類實際上是由更高級的生命出於慈悲而創造出來的,而為了人類能夠生存,在造人的同時,高級生命也開創了地球和銀河系這樣的一個剛好能夠使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事實上這也就是人擇原理背後的真正原因。

人為什麼會「視而不見」?

文/奚珏

如果有人說人是自己大腦的囚徒,您一定會覺得奇怪吧?大腦不是由自己控制的嗎?怎麼可以囚禁人呢?然而科學研究人員發現確實如此。位於舊金山的Smith- Kettlewell眼睛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人只能看到自己大腦允許和決定讓我們看到的事物,有的時候暴露在視野裡的東西,我們卻「視而不見」。

據第414 期《自然》雜誌報導(1),在這項研究裡參加研究的人被顯示一些旋轉的藍色的點,背景則是一些靜止不動的黃點,然而無一例外的是黃點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擦掉黃點的並不是計算機,而是在人的大腦中,黃點仍然存在在屏幕上,然而人卻看不見了。文章認為,似乎大腦早就有了內在的、現成的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理論,然後按照這個理論決定人可以看到什麼,人看不到什麼,比如旋轉的藍點和靜止的黃點,而大腦只讓人看到藍點,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運動引起的視盲」。

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現象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天,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面對來來往往的運動的車燈,司機經常會漠視旁邊一條道的車的尾燈。

人們常常有一個觀念:自己五官感受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然後大腦對這些感受進行的分析就應該是事物或者世界的真相了,從這個科學發現來看並不是如此,是大腦決定讓你看得見什麼,看不見什麼,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大腦呢?是什麼讓大腦儲存了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信息呢?

其實人的眼睛本身可以看到的物體本來就很有限,人眼睛可看見的光波波長範圍是312nm到1050nm,微觀上和宏觀上人眼所能看見的都是茫茫宇宙中很小的一部份。然而攝入視野的物體還得經過大腦的篩選才能讓人看到,所以人對宇宙和世界的認知確實因為人的身體感官的能力而受到局限。有趣的是,今年在五月十七日的《科學》雜誌上登載了一篇研究論文(2),報導六個月的嬰兒對人臉和動物臉的區分能力比九個月的嬰兒還強,不僅如此,六個月的嬰兒可以區別各種語言的不同之處,而九個月的嬰兒只能區別自己母語的不同之處了。人們都一直認為人的能力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其實人真正的一些神奇的能力正是在後天中被埋沒了。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古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人的一些神奇能力的記載,但是到了今天這些都成為神話一樣了。我們可以看到人的能力的退化,就像九個月的嬰兒相對於六個月嬰兒的退化。正因為我們有了這雙後天的眼睛和一個已經裝有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大腦,所以我們才看不見宇宙和世界真正的模樣。返本歸真才是通向生命奧秘的大道。

參考文獻:
1. Bonneh, Y.S., Cooperman, A. & Sagi, D. Motion-induced blindness in normal observers.Nature, 411, 798 - 801, (2001)
2. 2.Pascalis, O., M. de Haan, and C.A. Nelson, Is face processing species-specific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cience, 2002. 296(5571): p. 1321-3.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