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說:和諧就像做羹湯一般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 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間的並存與交融,相成相濟,互動互補,使萬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

例如春秋時的齊景公聽信梁丘據谄媚之言,對眾臣說梁丘據和他最為和諧,晏子說:「臣不是這樣看。梁丘據無端誇獎主公,你們之間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諧就像做羹湯一般,用各種調料,經攪拌糅合使味道適中,淡則加料,濃則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該如此,君主正確的,臣子應極力維護。君主不對的地方,臣子也應指出來,以正過失。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沒有失誤。梁丘據為取主公歡心,不問好壞,始終和主公保持一致,這是『相同』怎麼是『和諧 』呢?這樣對主公對國家有什麼益處呢?聽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談不上什麼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彈一個聲音,沒有人會去聽它啊。」晏子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君臣應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份發表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互相取長補短,不趨炎附勢,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依附強權,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壓抑不同意見,排斥異己。孔子將事事苟同、不講道德原則的人稱之為「鄉願」,他批評說「鄉願,德之賊也」,指出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他講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妥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