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語譯】

年紀大了的人對秋天特別的傷感,現在只好勉強寬慰自己,打起興致來與各位盡情歡樂。吹落的帽子重新戴在又短又少的頭髮上,讓我有些難為情,只好腼腆地笑著,請求旁邊的人幫忙把帽子戴正。藍溪的水,是遙遠的千百條澗水匯聚而成的,藍田山高聳入雲,同時也是兩座寒冷的山峰之一。不知道明年的這個聚會有誰還會健在呢?趕快睜開醉眼把避邪袪災的茱萸仔細地端詳一番。

【品讀】

詩中吹帽典出《晉書‧桓溫傳》。指晉人孟嘉擔任桓溫征西參軍,九月九日隨桓溫登龍山,當時僚佐都穿戎裝,剛好一陣大風吹起,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可是孟嘉沒有感覺到。等孟嘉去如廁的時候,桓溫便命人作文嘲笑他,並放在他的椅子上。孟嘉回來看到之後,立即作文響應,據說文情並茂,因此「孟嘉落帽」便成為文壇佳話,可惜這篇文章沒有流傳下來。

據記載,這首詩是詩人四十七歲擔任華州司功參軍時,到藍田崔氏家參與重陽節聚會所作的感懷詩。通篇充滿了對年華老去的悲怆之意,其實四十七歲還正是春秋鼎盛之時,應對未來尚有期待,於理不應該有老去的感覺,除非是歷經滄桑,度日如年才會如此嗟歎。就詩的寫作技巧來說,自然是無懈可擊,而且用「落帽」的典故符合詩人參軍的經歷,因此不會覺得突兀,但卻把原來的意思作了一個反轉,手法高超讓人佩服。

詩中的每一聯都與「老去悲秋」的主題相呼應,也是難得一見的作法。艱難曲折的坎坷生活讓詩人對自己的未來不再具有信心,「明年此會知誰健?」讀來令人不勝唏噓。其實詩人是在十二年後才過世的,也還是一段不算短的人生旅程,假如天天煩惱生命何時結束?那麼大概也就沒有什麼作為了,只能在老病窮困中過其餘生了。相對於孔子在相同年齡時「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豪氣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相比,相差真是不可以道里計。以杜甫的才華來說,他可以活得不知老之將至,他在詩歌的創作上成就卓越,但是在人生際遇上的處理卻乏善可陳,因此痛苦地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直到生命的結束,令人婉惜。

據說孟嘉還在江州武昌的時候,豫章太守褚裒久聞其名,當他回家經過武昌時,特地去問庾亮:「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亮說:「試自求之。」於是褚裒左右看了很久,指著孟嘉說:「此君小異,得無是乎?」果然被他找出來了,當時被傳為佳話,一則稱讚褚裒識人的高明,同時也替孟嘉被賞識而高興。能識人與被人賞識都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識人的人要有心,才能從細微的差異中發掘出真人才,被人賞識的人要有真才實學,成之於內,形之於外,如此一來才能「相賞莫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