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積雨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語譯】

久雨後空曠的林野中炊煙緩緩地升起,農婦們蒸煮著菜飯、準備送給在田裡工作的人。一望無際的水田上飛舞著白色的鹭鸶,黃莺在夏天濃密的樹林裡婉轉鳴唱。我在山中學習入靜的功夫並觀察木槿花的開謝,也在松樹下享用帶著露水的葵菜做成的的清爽素食。我這個鄉野老人已經不再與人爭逐名位了,海鷗呀!你為什麼還要懷疑呢?

【品讀】

這是詩人隱居在辋川時碰到積雨,藉農村生活的恬靜來寫出他與世無爭的心境,除了第一句有「積雨」二字外,其它所敘述的跟「積雨」一點關係也沒有。也許因為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才讓詩人有時間回顧一下過往的人生經歷,找到一個新的人生方向,因此必須明白告訴大家。對於這樣一個難得的機緣,詩人是很珍惜的,所以就「積雨」作為詩題,聊以為記吧!

詩的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是描寫積雨後的農家生活,雖然下了很長時間的雨,卻依然安详平靜,大家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讓詩人對田園生活非常滿意。次聯「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是寫辋川積雨後的田園景色,讀後覺得猶如在欣賞一幅幽美的田園山水,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詩中有畫」的特色。詩的第三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把筆觸拉回到對自己生活的描述,會有這樣的轉折,當然與詩人的際遇有關,由於仕途不順,再加上受到學禅的影響,讓他對仕途採取消極態度,因此出現禅定、觀槿、茹素的行為,表明退隱的心聲。末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更直接地表示他已經放棄追逐名位了,你們﹙指詩人的政治對手﹚為什麼還不肯相信呢?海鷗相疑,典出《列子‧黃帝篇》,是說有一個在海上討生活的人,他很喜歡鷗鳥,鷗鳥也喜歡他,常停歇在他的船上,與他嬉戲。他的父親聽說後,就要他捉幾隻帶回去,結果第二天再到海上的時候,那些鷗鳥只在四周飛舞而不下來。因為人有機心使得鷗鳥對他產生猜疑,而不再信任。

說起來這個不肯相信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問題,明明我都用行動、語言表明已經退出爭逐的行列,可是對手們卻不肯放手,依然處處緊逼,這是為什麼?說穿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不足。

那麼為什麼會互信不足呢?人在這個世界自小就受到私、偏、欺、疑等各種不良行為的感染,不自覺的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性,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去衡量,自以為是,於是見不得人好的妒嫉心就來了,在妒嫉心的驅使下,想方設法排斥、打擊對手,走上非理性的情緒之爭,埋下不能善了的種子,這樣的心性下那有互信可言。另外賞罰不公,也是助長互信不足的最大誘因,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團體裡貢獻最多的人,應該得到最好的報酬。如果團體裡的賞罰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長期之後,必然走上結黨營私的路子,於是黨同伐異,互信不足的問題就會引爆。

翻開歷史來看,歷朝歷代的敗亡,幾乎都是從賞罰不公、互信不足,這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展開的。看似小事一樁,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話還真有道理。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大家彼此互信呢?有!只要大家奉行宇宙的法則真、善、忍,就可以化解互信不足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