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神奇的口袋

神奇的袋子、救命的真言就如荒漠甘泉
作者:大法弟子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流浪的人,他背著一個神奇的口袋,四處遊走。

一天,流浪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看到村子裡一棵大樹下躺著一個快要病死的人。他趕忙走上前去問道:「餵,你怎麼了?」病人無力的說:「我快要病死了。」流浪人解下背上的口袋對病人說:「只要你對著口袋說三次:『神奇的口袋啊,請賜我一瓶能治好我疾病的藥吧!』口袋裡就會出現你所需要的靈丹妙藥!」病人趕快對著口袋說了三次,「神奇的口袋啊,請賜我一瓶能醫好我疾病的藥吧。」瞬間,神奇的口袋裡飛出了一個小小的藥瓶;一股白煙從瓶口飄了出來,飄向了病人。病人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鬆和美妙。他站了起來,無神的眼睛漸漸露出了智慧的光芒。他成了健康的人。

流浪人離開了村莊,來到一條小河邊。突然,他聽到不遠處傳來陣陣的哭聲。他順著哭聲望去,發現是一個乞丐。流浪人趕快走了過去,問道:「餵,你怎麼了?」乞丐望瞭望流浪人,傷心的說:「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我快要餓死了。」流浪人解下背上的口袋,對乞丐說:「只要你對著口袋說三次:『神奇的口袋啊,請賜我一頓豐盛的美餐吧。』口袋裡就會出現你想要的美餐。」乞丐趕忙對著口袋說:「神奇的口袋啊,請賜我一頓豐盛的美餐吧。」他連說了三次。神奇的口袋裡就飛出了一只油黃的烤鵝,一盤肥膩的火腿,幾碟香噴噴的小菜和一壺清香的美酒。乞丐高興的謝過流浪人,享受了這頓豐盛的美餐。

流浪人繼續遊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了一片沙漠。熾熱的太陽烘烤著大地,植物和水都被烤幹了。他邁著蹒跚的步子慢慢的走著。遠處有一片幹枯的灌木叢,他準備到灌木叢裡去歇息一會。當他來到這片灌木叢時,卻發現有一個快要渴死的人。流浪人趕忙走上前去,問道:「餵,你怎麼了?」那人睜開痛苦的雙眼,動了動幹裂的嘴唇,說道:「我快要渴死了,你有水嗎?」流浪人再次解下了背上的口袋,關懷的對那人說:「只要你對著口袋說三次:『神奇的口袋啊,請給我一杯水吧』,口袋裡就會出現一杯你需要的水。」

那人躺在地上,痛苦的眼神中卻露出了懷疑的目光。流浪人看出了他的懷疑,誠懇的勸道:「相信我吧朋友,這是一只神奇的口袋!」那人依舊躺在地上,用懷疑的目光盯著流浪人說:「不要再戲弄我這個快要死的人了。」流浪人再一次誠懇的勸道:「朋友啊,請相信我吧,這是一只神奇的口袋。只要你誠懇的乞求它,它就會給你一杯你最需要的甘露!」那人慢慢的閉上了痛苦的眼睛,說出了他人生最後的一句話,「我不會相信你的!」

流浪人默默收起了那只神奇的口袋,望瞭望無情的沙漠,踱過那具可憐的屍體,朝著前方,朝著未來,朝著希望,慢慢的走去。他既沒有因為搭救了一人又一人而妄自尊大,也沒有因為某個人的懷疑而停止自己的善行,因為他認為,化腐朽為神奇的是那只神奇的口袋,總是會有人懷疑的,不可能人人都相信自己啊,而且,還有不知多少人在前面等待著自己送去這份神奇……

天象大變,人間將發生大事。大法弟子甘冒牢獄、酷刑的危險告訴世人:天滅中共、退黨保平安。神奇的袋子、救命的真言就如荒漠甘泉,但信與不信全在自己。

【讀古詩品人生】辋川積雨

辋川積雨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語譯】

久雨後空曠的林野中炊煙緩緩地升起,農婦們蒸煮著菜飯、準備送給在田裡工作的人。一望無際的水田上飛舞著白色的鹭鸶,黃莺在夏天濃密的樹林裡婉轉鳴唱。我在山中學習入靜的功夫並觀察木槿花的開謝,也在松樹下享用帶著露水的葵菜做成的的清爽素食。我這個鄉野老人已經不再與人爭逐名位了,海鷗呀!你為什麼還要懷疑呢?

【品讀】

這是詩人隱居在辋川時碰到積雨,藉農村生活的恬靜來寫出他與世無爭的心境,除了第一句有「積雨」二字外,其它所敘述的跟「積雨」一點關係也沒有。也許因為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才讓詩人有時間回顧一下過往的人生經歷,找到一個新的人生方向,因此必須明白告訴大家。對於這樣一個難得的機緣,詩人是很珍惜的,所以就「積雨」作為詩題,聊以為記吧!

詩的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是描寫積雨後的農家生活,雖然下了很長時間的雨,卻依然安详平靜,大家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讓詩人對田園生活非常滿意。次聯「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是寫辋川積雨後的田園景色,讀後覺得猶如在欣賞一幅幽美的田園山水,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詩中有畫」的特色。詩的第三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把筆觸拉回到對自己生活的描述,會有這樣的轉折,當然與詩人的際遇有關,由於仕途不順,再加上受到學禅的影響,讓他對仕途採取消極態度,因此出現禅定、觀槿、茹素的行為,表明退隱的心聲。末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更直接地表示他已經放棄追逐名位了,你們﹙指詩人的政治對手﹚為什麼還不肯相信呢?海鷗相疑,典出《列子‧黃帝篇》,是說有一個在海上討生活的人,他很喜歡鷗鳥,鷗鳥也喜歡他,常停歇在他的船上,與他嬉戲。他的父親聽說後,就要他捉幾隻帶回去,結果第二天再到海上的時候,那些鷗鳥只在四周飛舞而不下來。因為人有機心使得鷗鳥對他產生猜疑,而不再信任。

說起來這個不肯相信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問題,明明我都用行動、語言表明已經退出爭逐的行列,可是對手們卻不肯放手,依然處處緊逼,這是為什麼?說穿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不足。

那麼為什麼會互信不足呢?人在這個世界自小就受到私、偏、欺、疑等各種不良行為的感染,不自覺的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性,凡事從自己的角度去衡量,自以為是,於是見不得人好的妒嫉心就來了,在妒嫉心的驅使下,想方設法排斥、打擊對手,走上非理性的情緒之爭,埋下不能善了的種子,這樣的心性下那有互信可言。另外賞罰不公,也是助長互信不足的最大誘因,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團體裡貢獻最多的人,應該得到最好的報酬。如果團體裡的賞罰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長期之後,必然走上結黨營私的路子,於是黨同伐異,互信不足的問題就會引爆。

翻開歷史來看,歷朝歷代的敗亡,幾乎都是從賞罰不公、互信不足,這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展開的。看似小事一樁,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話還真有道理。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大家彼此互信呢?有!只要大家奉行宇宙的法則真、善、忍,就可以化解互信不足的危機。

善心待人 暗室自持

文/清言

范元琰,字伯珪,一字長玉,南朝時吳郡錢塘人。元琰年輕時非常好學,博通經史,精研佛學,但是其為人很謙遜,從沒有以自己的所長而看不起別人。他待人非常恭敬,與人說話唯恐傷害了別人。即使一人在家,也像有賓客在場一樣莊敬自持,嚴謹循禮,看到的人沒有不尊敬他的。他生性善良,即使對偷盜自己財物的人,他也都以善心對待,並處處為對方著想。

元琰家中很貧困,僅靠種菜維持生活。有一次,元琰從家中出來,發現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親問他原因,元琰把剛才看到的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問偷菜的人是誰,元琰說:「我之所以退回來,就是怕偷菜的那個人感到羞恥,我告訴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洩露給他人啊!」母子兩人從此嚴守這個秘密。

元琰家的菜園外有一條水溝,有人從水溝中渡水過來偷他家的竹筍。元琰於是特意伐木,在水溝上架了座橋,讓偷竹筍的人不必渡水而過。偷竹筍的人為此非常慚愧,從此這一帶居然都沒有了偷盜之人。

很多官員欽慕元琰的德行,多次舉薦其為官,但元琰頗為淡泊名利,都一一拒絕了。他的故事在《南史》、《梁書》的隱逸處士列傳中均有收錄。

水銀秤的故事

村裡有一個買賣人,他有一桿秤,秤桿是空心的,裡面灌上了水銀。一輩子依靠這「水銀秤」發家致富、娶妻生子。一生共生了三個兒子,老伴很早就去世了。自己含辛茹苦拉扯三個兒子,也挺不容易的,可大兒子、二兒子在沒有成年也先後離開了人世。這種接連失去親人的感受,簡直悲苦到了極點。後來三兒媳懷孕後,三兒子又去世了,終於有一天,他把三兒媳叫到跟前,把那桿水銀秤折斷了,露出了水銀,他把自己一生所做缺斤短兩之事對三兒媳講了,並且發誓從此以後再不做損福、傷祿、折壽的缺德事了。

終於等到三兒媳臨產了,卻又難產。正在他不知如何是好時,門外有一位老和尚敲著木魚化緣,他本想叫人給些飯食打發他走,不料和尚說:「米和面來我不要,你家的事情我知道。」於是他把老和尚叫到家中,和尚告訴他家裏所發生事情的緣由:原來他的三個兒子都是前世因他缺斤短兩致使丟失了性命,轉生過來做他的兒子與他要債。讓他遭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無人養老送終」之苦。由於他在兩個兒子去世之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毀了那桿「水銀秤」。於是上天讓三兒子給他留下一個孫子,將來給他養老送終。說罷,老和尚掏出一些藥讓他三兒媳喝下,不一會兒,一個孫子平安降生。

正所謂:積德行善福多祿全,損德作惡折壽傷福。

「宰相肚裡能撐船」

文/清言

人們常用「宰相肚裡能撐船」來形容人的寬宏大量。既然寬容大度是一種王者風範,那麼為什麼大家不以此來要求自己呢?

富弼是宋朝非常受人敬重的名臣,當過宰相,是三朝輔臣。他年輕時就很有度量。《宋史》說他「恭儉好禮,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氣色穆然,不見喜愠。其好善疾惡,蓋出於天性。」

有人罵他,他充耳不聞,好像什麼也沒聽見。旁邊的人告訴說:「那個人正罵你呢!」富弼說:「恐怕罵的是別人。」旁邊的人又說:「喊你的姓名,難道是罵別人!」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的人。」罵人的那個人聽完富弼的回答後,感到非常羞愧。

富弼常訓誡子弟說:「『忍』字,是解決很多事情的法門。如果具備了清廉、簡樸、善良等品德之外,再加上一個『忍』字,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好呢?」

明朝的袁了凡曾經說道:「如果以前好發怒,就應該想到:『人都有缺點,理應同情諒解。縱有些不合情理,對我有什麼影響呢?本來就沒有什麼可以惱怒的。他的作為有不得當的地方,都是因為我的德行未修到家,不能感化他。』應該知道反過來自我反省,這樣,別人的诋毀和誹謗,都是對我的磨煉,我將很高興的接受。有什麼好生氣的呢?還有,聽到他人的诋毀不必生氣,即使是讒言滿天,也像是空中燒火,火終將自己熄滅;聽到誹謗而大怒,雖然極力辯解,也如春蠶吐絲,自己纏繞自己罷了。發怒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很大的危害。」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