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神韵开创人类舞蹈的全新天地(二)

2009年2月11日至15日,神韵纽约艺术团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六场公演,场场爆满,各界名流感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善纯美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艺术家亦收获全新感受。图为肯尼迪艺术中心。
(明慧记者华盛顿DC报导)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二日、十三日,大陆舞蹈家王淑亭(化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顶级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连续两场观看神韵晚会后,激动的说,“看不够,越看越好看。这是看过的最好的演出。这就是我要找的感觉,这正是我梦寐以求、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王淑亭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曾获舞蹈大奖,后因故离开了自己钟爱的舞台。

(续本报第九十八期第八版)

艺术最震撼心灵的就是真实

王淑亭说,自己从前曾试图塑造一个古代女子的柔美,模仿各种姿态、神情,但始终不满意,总觉得矫饰。今天看了神韵晚会才恍然大悟,其实艺术最震撼心灵的就是真实,而不是靠技巧表现出来的。神韵的演员们,他们展现的角色就是他们自己,融入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无论表现什么都是那么自然。那些女舞蹈演员很娇美,但却又非常纯净高贵,没有任何媚俗的地方;很有亲和力但又很庄重。

她举例,《济公抢亲》中的那个新娘表现娇羞也都是那么自然含蓄又落落大方,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就让人看出那种情绪和意境,并不是大陆有的演员那种挤眉弄眼、花花样子、哗众取宠,过度的、有意的表现自我。神韵晚会中的衣服都很让人惊艳,但又不是那种艳俗,更不是大陆现在流行的靠暴露装哗众取宠。神韵服装的高雅,就跟舞蹈的高雅一样,跟一般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有着质的区别。

大陆的舞蹈方向偏了

王淑亭表示,在大陆,搞舞蹈这一行的,多如牛毛,技术水平也是一个赛似一个,因为中国人能吃苦、勤奋,有恒心毅力,所以多苦多累都愿意付出。但是很多人却总觉得不得要领,因为舞出的东西没有那种想要的意境。其实就是方向偏了。不管是对舞蹈,还是对服装等的追求上,都舍本逐末了,弄的越来越媚俗、晦暗、腐败、丑陋,甚至有的东西妖里妖气、不堪入目。

她说,你比如说,同样一个动作组合,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但就是觉得没味,这不仅是对每个动作的分寸的把握,包括强弱、快慢、舒缓、动静等,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气质和精神,以及对舞蹈的理解。应该是由神带着型去走,型去配合神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表现型而去造型。这就不是照猫画虎能学来的。差之毫厘,失之万里。所以说,技术是基础,不能没有技术,但有了技术并不代表就能跳的好,技术并不是根本。没有精神这个灵魂的东西,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神韵将引领世界舞蹈开创全新天地

王淑亭表示,相较于芭蕾,中国古典舞有很多优势,有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和生命力。

王淑亭表示,外国人没几个懂中国舞的,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多少能珍视这个传统瑰宝的。现在神韵艺术团还原中国古典舞本来面目,并且在世界舞台让其绽放光芒,而且以这么快的速度在传播,令西方主流社会都开始了解、接受并且高度赞赏,这是我们舞蹈同行们能够看到的唯一的希望。

她表示,舞蹈是综合了音乐、服装、布景等的综合艺术。艺术本身是为了传达美好、教化人心,而不是为了纯粹娱乐。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内涵来看,中国古典舞都具备成为世界主体舞蹈的潜力。神韵艺术团由于其精湛的技艺、纯正的理念和超凡的精神内力,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其境界将是永无止境的大道。

她说:“我相信,传承并发展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艺术团一定会引领世界舞蹈界的方向,开创出人类舞蹈的全新天地。”(全文完)

历史故事:治国如种树

文/秦自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少时勤奋好学,十三岁即有文名,二十岁中进士,授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凭自己的经历及观察所得,写出《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指出,这也是养人的道理,为官治民者,不可“好烦其令 ”。文传千载,熠熠生辉,极富社会意义。现译介如下:

郭橐(读驼,高高突起的样子)驼,这个人,不知道原先的名字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 “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驼”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驼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并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不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走开了,还要回头再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对树木顺其自然、遵其本性而已!”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好像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击鼓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会儿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晚饭、早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像这样,那就与我们行业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我柳宗元特地记下了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笔者反复恭读郭橐驼的话,把他的教言命名为“郭驼原理。”觉得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种树和为官,他的适用范围大得很!种花养草也适用,养鱼养鸡也适用,养儿育女也适用,教师的教育学生也适用……总之,顺其自然,遵其本性;讲究分寸,不可过度。古人讲: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中庸至道,勿执其偏。真是每个人都可以借鉴的啊!(资料来源:《柳河东集》,原载《正见网》)

〖医山夜话〗药瘾(下)

(接上期第八版)一年半前她来治腰痛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为她那修长的身材像是芭蕾舞演员,加上一头美丽的头发,她只来了一次,就没有音讯了。这次见到她,如果不是病历的提醒,我已经完全认不出她了,不仅体形变了,头发也像鸡窝一样乱七八糟,加上浓浓的化妆,她看上去老了至少十岁,眼袋也有了,两眼发出暗淡痴滞的光。
给她针完后,我就仔细地检查她的腰部。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背部如蟒蛇一样的花纹时大吃一惊,天哪,身体后背的三分之二的皮肤深一块浅一块的有规律排布着白色和棕色的图案。

“你被烫伤过吗?”我问。

“没有。”

“怎么皮肤会变成这种颜色呢?”

“不知道,”她又说,“刚开始是少部份皮肤,后来蔓延开来,才越来越大,现在要占据整个背部了。”

这时,我有想起过去曾经治过一例这种病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隐藏很深的要发又发不出来的带状疱疹,从腰脊椎开始,人一疲劳抵抗力弱就发作,平时一直躲在脊椎骨的神经系统里,这是一种很难根治的毛病。

它的特点也是疼痛难熬,想到这里,我才开始将这“迷魂阵”弄清楚了。噢,原来她的腰痛并不是临床常见的腰肌扭伤及腰间盘的病,而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当然由于不对症就无法下对药,致使疾病越来越猖狂,到今天这个地步。

也就是从这天起,她的病情才开始有转机。当然戒药也与戒毒一样,非常痛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今天不服药就算了的,身体内会起反应,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焦虑烦躁,疼痛难熬,没有一分钟可以静的下来。就这样,我教她呼吸、打坐,将自己捆在椅子上,用尽了一切招数就是不吃药。开始时,她非常怀疑,这种诊断的正确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提过。但二、三天下来,不吃药虽然疼痛,但她的头脑是清醒的,意识是明白的,且每一小时过后,她都有蜕一层皮的感觉。就这样,三个周期下来,泰勒居然没有吃一粒止痛药或镇静药。

我与她谈到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又专门讲了修炼之道,让她先到图书馆借书,看完了再继续讨论。到此刻我写这篇医案时,她还是我的病人,还在继续与病痛抗争,但至少她不再陷入那令人绝望的困境中了,眼下是怎样生活的正常和自我管理的问题了。

后来我有机会遇到了泰勒的医生,那位将她转到我这儿来的西医。他告诉我:“泰勒非常信任我,她以为我有所有关于她的腰痛的答案。由于她的信赖,促成我过强的自信心有些远离现实。我是想帮助她解脱这痛苦的困境,不断地增加剂量。从一方面我也知道是在害她,但是我自己也陷在这内疚中无法自拔,看到她因为不满意药的剂量而不愉快失望的面孔时,听到她半夜里痛的睡不着觉打我的呼机求救时,我也在受折磨……无奈中只有从这个药换到那个药,虽然也在尽我的能力,却将她一步步领到更难解脱的深渊……”

从这个医案中,读者您会看到从患者到医者的一个治疗心理过程,疾病的发展过程。这仅是一个现象,更深的一层理却是切莫贪一时的舒服,忽视了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