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帝在幽州”指的是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利用和挟持下到了东北(古称幽州),当了傀儡皇帝,建立了伪“满洲国”。

文/陆振岩

引言

今天的科学和19世纪已经完全不同了。19世纪的物理学家们,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严格遵照已知的物理规律运行,而这些规律说到底不过是一组微分、积分方程,所以只要有了初始和边界条件,原则上不但可以精确描述这个世界的现状,也可以准确预知其未来。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和非线性动力学对复杂系统特性的揭示,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之复杂,以至于今天多数科学家们相信,即便从理论上讲,我们或者永远无法足够精确地知道初始和边界条件,或者是这组动力学方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根本无法从已知推算未来。在这样的现代科学框架之下,传统文化中万事皆有定数的观念似乎很难站住脚了,也就是说未来永远是不可知的,古代那些预测未来的预言也就成了“迷信”。

果真如此么?事实上当我们仔细检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却发现许多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又告诉我们,应该从另一面来看待这个世界。还是让我们先从一个历史实例来开始吧。

“还有一帝在幽州”

中国历代的史书,多编“五行志”或“方技”若干卷,其中记载了大量当时的天文地理、技术算学以及医相星卜等等,其中包括许多古代预言家的预言,以及当时人们对预言所指之事发生后,对照预言的解译,其中很多预言的精准令人叹为观止。虽然今天固守无神论的所谓“学者”对这些预言不屑一顾,认为是后人根据与已经发生的事情穿凿附会出来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史料中也确实有一些预言的记载和其后发生的事情吻合精确,而在预言记载的当时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不可能是事后附会或碰巧。

《清稗类钞》的“方技类”中,就有这样一则记载。《清稗类钞》虽然不是正史,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历史事实对预言的检验。因为我们无可置疑的知道《清稗类钞》的成书年代。如果书中记载的预言和成书之后的历史事件吻合,就可以说明其预言的准确性。

《清稗类钞》是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由晚清遗老徐珂(1869年~1928年)编。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因此其“方技类”预言记载中,只有对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事件的解读,对其后发生的事情则没有破解,这也是预料中的,因为所有古代预言都比较隐晦,预言所指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前,一般人是无法预知天机的。

这一则记载是这样的,大清入关后,蒙古大喇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朝。顺治皇帝便向他询问大清将来之事,大喇嘛说:“我身不缺,我国不灭”。然后顺治帝又问大清国祚(注:“祚”在这里本意指帝位。“国祚”引申意思为一个朝代延续的时间)。大喇嘛回答:“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清稗类钞》记载,当时人们以为大清朝会有二十位皇帝即位。

到了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并很快退位后,人们才明白这则预言所指。因为古代人都讲究要对父母、皇帝、圣贤的名号避讳。通常是尽量不用这个字,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叫“启蛰”,汉朝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乃改作“惊蛰”,流传至今。万不得已非用避讳之字不可的时候,则写的时候缺少笔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作贾敏,所以贾雨村说林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清朝的惯例是缺省最后一笔。

所以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后,人们就尽量不使用溥仪的“仪”字(“仪”的正体字为“儀”),如万不得已非用不可时,则“儀”字往往要缺省最后一笔,这样右下的那个“我”字就成了残缺。结果溥仪登基三年就退位了,大清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时人们才明白“我身不缺,我国不灭”一句是指溥仪将是大清最后一代皇帝。

大清入关后先后共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十位皇帝在位。而其中的第九位皇帝光绪生前因为与慈禧政见不合,而被囚于瀛台。至此人们才知道“十帝在位九帝囚”这一句预言之所指。

大喇嘛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有一帝在幽州”,《清稗类钞》中并无解读。因为到《清稗类钞》于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时候,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满清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利用和挟持下到了东北,当了傀儡皇帝,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时候人们才明白“还有一帝在幽州”的真正含义。伪“满洲国”以奉天市(今辽宁沈阳)为都。中国古时候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幽州是古九州及汉代13刺史部之一,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伪“满洲国”的奉天市,正是在幽州的范围之内。

从逻辑学上讲,类似这样的预言只要有经得起检验的一例,我们就可以对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定数,或者人类能否预知未来这一类问题有明确的结论了。当然如果真的万事皆有定数,那么这对现代科学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宇宙和人生呢?显然,一旦回答了这个问题,接踵而来的是人们对其它更多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疑问。这也是本系列将要探讨的。

一般人多受长期形成的观念主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主导了人的思考方式。要想通过一个事例改变这种观念并非那么容易的。不过,好在这样的事例并非一例。本系列的下一篇我们还会继续用事实来检视这样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