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生命和灵魂的渴望与向往

神韵巡演瑞典站斯德哥尔摩第二场, 爆满的Cirkus大剧场
(明慧记者荷雨综合报道)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八日,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Cirkus大剧场的二场精妙绝伦的演出,向瑞典民众展现了全善全美的东方神传文明与艺术的博大与美好。人们被神韵慈悲的能量滋润和净化着心灵,他们发自内心地赞美神韵。

公司总裁:想一遍接一遍的看下去

埃克斯托姆先生与夫人曾在很多领域中开拓,现在电脑和软件研发与销售产业中发展。神韵令埃克斯托姆夫妇容光焕发:“神韵令我们为之倾倒,我们的心已完完全全被吸引进去。我俩就想一直坐在这里,看完一遍再看一遍,然后再看一遍,就这样一遍接一遍持续的看下去。神韵就有这样的魅力!”

“看那些女舞蹈演员们的‘云步’,她们在舞台上优雅、敏捷地移动,象云似的轻盈,如水般的灵动、流畅,真是飘然若仙!”

“当然不能不提那个二胡,那声音直入心腑,我感觉自己的心灵都被她溶化了,我非常、非常的感动!我想,这二胡要比小提琴要难掌握得多,因为它不但只有两根弦,而且琴弓从两根弦的中间穿过,这种发音方式让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最令埃克斯托姆先生钦佩的是神韵天衣无缝的协调:“现场伴奏与舞蹈之间的配合、大型群舞中演员之间的配合,以及舞蹈与背景天幕之间配合,这些关系有难以置信的完美、和谐与圆融。”

政府官员:象接受了身体和灵魂的康复治疗

安娜卡琳在瑞典政府就职,她和朋友伊娃一起观看了神韵。她认为神韵“绝妙、绝美!所有的颜色都那么明亮、绚丽,我象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那个西藏舞让我身临其境,把我带入他们之中,一起在雪山上欢舞;那些美妙的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那些舞蹈就象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我脑海中萦绕,实在是太棒了!”

“我虽然坐在剧场二楼,离舞台不是很近,但我仍然感到全身有一股很强的能量在流动,就象做热疗似的,舒服极了。神韵能使人大大的受益!下次看神韵,我一定要坐在第一排,要离这些演员们最近。”

伊娃是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针灸所所长,去年就已体悟过神韵的美好,她很赞同朋友的感受:“的确是不可思议的美妙,我象接受了一个康复治疗,一个身体和灵魂的康复治疗,感觉非常强烈!上次看完神韵后,我和一个朋友走到市中心,路上没说一句话,我们的心都沉浸在非常幸福的感觉与回味之中。神韵演出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出!”

伊娃热爱中国文化,她曾去过中国学习中医,家里有很多中国民乐光盘。她说:“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

民族舞蹈家:人生命和灵魂的渴望与向往

出生于伊朗的罗瑟女士是一位民族舞蹈家,她从蹒跚学步就开始接受舞蹈训练,早年从事过艺术体操和芭蕾舞演出,移居瑞典后,她开始对东方舞蹈和阿拉伯舞的研究,目前从事舞蹈培训和指导工作。

在观赏神韵后,这位资深舞蹈家激动万分:“这是一部极富内涵、精美绝伦、完美无瑕的艺术杰作!我感激她所揭示的人与上天之间的关系、人对神的追寻,以及人心灵的巨大潜力,她阐明了生命真正的意义!”

“最让我神往的是那些歌曲呈现在天幕上的歌词,那美好、博大、深邃的内涵,正是我生命和灵魂的渴望与向往!”

“ 我来自伊朗,也许是地理位置的缘故,我感觉自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有着类似的古老传说,真是不可思议!我今后最想做的是,去了解更多的中国神传文化。我的这两位刚从伊朗来的朋友也庆幸能看到神韵,他们也深深爱上了神韵。”

罗瑟女士感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神韵在斯德哥尔摩一天两场的演出远远不够,“我好想带我家人和所有朋友来看,可惜他们没能赶上,真的很遗憾!”

著名钢琴家:卓越的艺术盛宴

温斯翰女士是瑞典家喻户晓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第六代教堂音乐师。神韵给她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美好感官享受,一台卓越的艺术盛宴,这意想不到的惊喜令我终生难忘。”

“每个节目都独特新颖,多姿多彩,贯穿起来又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她的内容清新、纯净,充满慈悲、关爱和希望。歌唱家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宏亮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二胡演奏那么美,真是感人心腑。”
民族舞蹈家罗瑟女士(左)和朋友

寻找智慧 科学初获答案

—— 精神信仰与关心他人增智慧 人生磨难从得到帮助中受益

智慧是什么?在西方一般有两个定义, 一称作“现实智慧”,指日常生活的能力,会适应环境等(Smart, Clever);另一定义则较抽象,认为智慧(Wise)的人不限于个人的生活,而能洞悉人类整体的深远意义。这有些像我们中国人所谓,生活中的精明和聪 敏与能参禅悟道的明慧之分。

在近十年中,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试图探索智慧的各个层面,希望能发现智慧与精神信仰(Spirituality)、性别、文化、甚至童年经历的关系。据《纽约邮报》报导,在去年夏天于火奴鲁鲁举行的美国心理协会会议上,全美各地的心理学家公布了这些方面的研究。

现代科学显然还无法测量参禅悟道的智慧,因此科学家们的研究只能偏重于可定衡量指标的“现实智慧”,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是向精神领域更进一步。

* 精神信仰带来智慧

戴维斯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凯莉(Linda Kelly)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领袖,如教皇、马丁.路德.金、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等。


西方人普遍认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领袖,如教皇、马丁.路德.金等。图为中国的“圣人”孔夫子(Getty Images)

凯 莉说,目前很少有精神与智慧关系的研究。精神信仰又与宗教是不同的,精神信仰的人是有自己真理标准的探索者(Seekers),他们不为某一种与上帝、自 然、或其他超自然力量有关联的宗教传统所束缚;而宗教人士则被认为是“居住者”(Dwellers),他们限于既有的宗教形式,并是与其思想相同的人们组 成的团体的一部份。

对1000位年龄23到74岁不等的戴维斯加州大学毕业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其“现实智慧”与自觉对其生活的控制自如程度最有关系,其次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年龄的增长与精神信仰,而与是否参加宗教仪式无关。

* 女性关心他人超越自我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是一种不拘于自我而能更关注他人甚而整个人类的能力,这种能力一直被认为与智慧有关。

旧 金山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宁斯(Patricia Jennings)及同事,调查了1100位男性与女性老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3岁与69岁,他们需要回答与自己10年前的生活相比,是否感到“更倾向静 思”,抑或“生活更缺乏意义”,对前者的肯定答案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后者则是疏离或者异化(alienation)的表现。

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女性更能以他人为重。

* 帮助使人生磨难具积极意义

人生无常,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磨难可能是好事,可以增长人自我超越的能力,也就是增长智慧。

夏威夷大学的心理学家阎卡若(Loriena Yancura)说,我们一直将童年的痛苦经历成年后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有许多人在生活的任何阶段经历灾难后,反而生活态度变得健康积极,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阎卡若及同事研究了600位57到96岁的老人的童年经历、健康状况、贫困程度、婚姻家庭等情况,并调查他们是否能得到亲人、朋友、老师等的情感帮助。结果显示,人随年龄增长趋向于变得疏离,但友好的情感帮助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自我超越。

童年的痛苦经历如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不会对智慧的成长有任何影响,积极的帮助本身反而会使人受益一生。

古典诗词中的“天人合一”境界

文/智真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上下与天地同流”。我国古典诗词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照思索和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和感受到美的意境。

对宇宙、人生真谛的理性思索

古人认为世间一切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天意是人应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因此推原自然之奥妙,探究万物之成理,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孔子临川而发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诗人以独具的“俯视往还,远近取与”的宇宙观照方法,培养了他们俯仰自得的博大胸怀:如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从登高望远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升华境界、跳出事物本身的局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受环境层次的制约,才能高瞻远瞩。

感悟自然 追求“清”境

“ 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心源之美,山水诗词以清新明澈的风景、以自然特有的山水清音呈现传承了这一精神。巍巍的青山,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溪流,无不使人荡涤心灵的尘雾和纷扰,升起返本归真的渴望。面对喧嚣的红尘,坚守心灵的宁静,抛弃物欲,回归自然并与之融为一体。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描绘出天地高远壮丽的景象;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体现出诗人与山水自然相契合的清净心境;屈原的“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表达了诗人不事权贵、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气质。

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比德文化

古人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就要修身养德,要承担起维护真理和道德的使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如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的浩然正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心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仁者爱人,珍爱生命,爱宇宙万物,《诗经· 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诗人眼中:冬去春来,雨过天晴,塘生春草,风和日暖等都使人感到万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希望万物都能竞相成长、都能欣欣向荣。

比德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特点之一,是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例如梅象征高洁,如杨维祯写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松柏象征坚贞,如刘禹锡写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如杨万里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无论怀古、咏史、爱国忧民、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题材内容,都蕴涵着诗人的智慧理性和丰富的道德内涵,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