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文/陆振岩

今日和朋友闲聊,谈到当下中共官场腐败,朋友叹息道,中国官场两千年来都是这样,也没办法。朋友此话反而引起我一番感慨:其实如果中国几千年历史真的是如中共教科书中所言一片黑暗,怎么可能创造出辉煌的华夏文明?这里且不谈如“贞观”、“文景”等盛世,也不说我们所熟知的包公、海瑞等知名清官,实际上除了各朝末年,每一个朝代清官在所多有。这里讲几个已经被很多现代人淡忘的普通正值官吏的故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东汉时代,杨震孤贫,然而好学,人称关西孔子。大将军邓骘,向朝廷推荐他,使他官至刺史。

他的门生王密,当了县令,乘黑夜,带着银子送给他,声称:“无人知晓”,杨震推辞不受,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难言,谢罪而退。

杨震的子孙,平时吃的是蔬菜,出门粗衣、步行,有人劝他们置办些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称他们是清白吏子孙,这份遗产,不是很丰厚吗?”

白水送别 

隋朝时,赵轨担任齐州别驾,刚正清廉,深受百姓拥戴。后来被召,进入朝廷任职。

齐州的父老,挥泪与他作别,说:“您任别驾期间,只为百姓做好事,却连饮水、借火等急需,也不侵扰百姓一点点,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您没有私交,与任何人,在财利上一点联系都没有。我们不敢拿一杯酒送您,您清廉如水,我们只好请您喝一杯白水,为您送行!”讲完话,大家就都哭了。

赵轨别驾,非常高兴地接过来这杯白水,高举过头,连说谢谢,一饮而尽。

那时的情景,十分壮观,非常感人。父老乡亲们的那份真情敬意,是千金难买呀!

这洗马不是那洗马

明代,在朝廷任职的杨守陈,请假回老家去探望父母。当时,他是洗马的官职,是从翰林提升的,下一步就有可能升为各部侍郎。他为人清正廉洁,不喜欢铺张。

这天,他走到一个驿站,驿站长事先接到通知:朝廷有官员要到来,叫他作好接待的准备。

驿站长见杨守陈一个人来了,他没穿官服,也没带随从,就问他:“你是从朝廷来的人吗?”对方答:“是的。”驿站长又问:“你是什么职务?”对方答:“洗马。”

驿站长不知道洗马是什么官职,和他平起平坐,毫无礼貌,并且很冒失地问他:“你的职务是洗马,每天到底洗多少马?”

杨守陈随口回答说:“勤快时,多洗几匹;偷懒时,少洗几匹。不一定。”

一会儿有人报告,有个御史要来。驿站长就叫杨守陈把他刚才订好了的房间让出来,杨守陈说:“等人到了,我再让出来不迟。”

不大一会儿,御史到了驿站,他原来是杨守陈的门生。御史毕恭敬地对杨守陈行礼。

驿站长见了,连御史都顾不上招呼,只管跪在台阶下,百般求饶。杨公并不计较他,扶他起来后,对他很和气的讲:“给你们添麻烦了!”

***

这些正值官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坚守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理念,不为外物诱惑。这一点正是当今迷失于物欲中的现代人所缺失的。

公安也在发资料

一位学校保卫高兴的对大法弟子说:姑,现在不只你们发资料,原来连公安局的也在发。他说:那天我正在值班,看到俩人急匆匆的往校外走,我喊了一声你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走的更快了,我急忙追出去,看到他们上了停在路边的车开走了,他们虽然没穿警服,可警车我是认得的,他们走后不一会就有不明真相的人送来了资料,有《九评共产党》、有小册子、还有光盘。

言而有信 见利思义

文/清言

赵柔,字元顺,北魏金城人,年轻时就以德行才学闻名河西,为人宽厚仁爱,很有信用。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

赵柔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掉的一贯金珠,价值数百缣,赵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还给了他。

后来有人赠送给赵柔数百枚铧(犁铧,翻土农具),赵柔于是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有个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要价二十匹绢。另一商人见他的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善明便打算卖给这个商人。赵柔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随即卖给了原来那个人。

当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对赵柔非常佩服。

古人认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应该“见利思义”,就是在面对个人利益时,应该想到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言而有信,诚实不欺”作为经商者的“法宝”,也是做人必须具备的美德。经商者见利忘义,欺诈蒙骗,这是只图眼前小利,以后不会再有回头客的。与人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谁都不会喜欢与这种人交往。

摔香炉遭报应

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小埝庄,这里有一个人人皆知的真实故事。

1950 年,大年三十晚上,农村家家都上香拜佛,当时任本村儿童团团长的李安,率领本村儿童团员李显、李福红等人响应国家号召破旧立新,挨家挨户摔香炉。李福红的母亲听到消息后,嘱咐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能干那缺德事,并让李福红悄悄走在前面给村民报信儿把香炉收起来,李福红听了母亲的话。李显和几个无知的人动手摔了很多香炉。

第二年夏天,李安和其他人在村外瓜棚里闲谈,突然天气大变,雷声滚滚,乌云满天,象黑了天一样。大家都到瓜棚里避雨,李安躲进最里面。雷声围着瓜棚的上空来回转,突然一个大火球把李安从瓜棚里拉出去很远,一个惊天震地的大雷把李安给劈了。一会儿天就晴了。大家看见李安已被烧成焦炭。

李显得了一种怪病——大肚子,时间不长也死了。现在他们的家人尚在,这些无知的人当时觉得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没错,他们不知道还有天理,不管谁做了坏事都将得到天理的惩罚。

“有你阿迈在,我一百个放心”

零四年的一天傍晚,大汉车载着七十多岁的朝鲜族“阿迈”(朝鲜语:太太或奶奶),路过一超市,他突然想起什么来,向乘客说:“阿迈,我办点事,耽误你点时间行吗?”阿迈说:“没事,你去办你的事吧。”

约摸十分钟后,大汉兴匆匆地从超市跑回来,一个劲地向乘客道歉:“让阿迈久等了!”这阿迈笑着说:“不碍事的,但你真心粗,你走怎么不把放钱的小抽屉给锁上呢?”

大汉边启动车子,边回答道:“现在这锁有啥用?人心不好,再高级的锁也会被人撬开!有一家人防盗门门锁用的是最先进的锁头,一天,这家主人出门旅游,结果盗贼用钢钎、大锤将其门框卸下,将屋内盗个精光,邻居还以为这家人大搬迁呢。”

这阿迈讲:“既然这样,你也不能学那家主人那样只信了锁头,而将这车托付给一个陌生人呀?你就不怕你这小抽屉里的几百元辛苦钱被我拿着跑啦?”

大汉瞧了瞧这乘客,说:“阿迈,我认识你呀!有一次你搭乘过我的车,你忘啦?你当时还给我讲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故事呢,说做人要善,别跟中共江泽民行恶迫害法轮功。我知道你是炼法轮功的,你们炼法轮功的都是好人,如果人们都象你们这样处处行善,咱社会就会蒸蒸日上,我这车有你阿迈在,我一百个放心!”

安保队队长的狂言和悲剧人生

郭义生,男,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杨元嘴村人。自1999年7月20日以来,郭义生就一直追随江氏犯罪集团迫害大法弟子,多次参与绑架、监视、骚扰大法弟子,进行违法抄家,撕毁、涂抹大法真相标语。

2009年7月下旬,郭义生还伙同当地恶警杨金如等人闯入一大法弟子家中,强抢大法书籍。由于迫害卖力,郭义生几年前就被提拔为凤凰镇安保队队长,充当迫害大法弟子的走卒。

当地大法弟子本着慈悲善念,多次对郭义生及其家人讲大法被迫害真相,劝其停止作恶,免遭报应。他却叫嚣:“我什么也不信,共产党给了我钱,我就是要为共产党卖命,怎么就没见报到我头上。”

2009年8月23日,郭义生被一辆从麻城开往武汉方向的大巴客车撞倒,在被送往武汉抢救途中死亡,时年54岁,为自己的生命与未来画上了句号。

在此奉劝那些还在作恶的世人,为了良知和自己的生命,停止迫害法轮功,回头是岸。

胯下受辱 不计旧怨

韩信
汉代的大将军韩信在年轻时,有一天他挎着佩剑走在街上,被几个小伙子迎面拦住。其中一位五大三粗的屠夫向他挑衅:“喂!你这家伙身材挺高,还总佩带刀剑,好象有两下子,其实是个胆小鬼。”

韩信对他不屑一顾,正要离开,屠夫却变本加厉,竟当众羞辱他:“你敢用剑杀我吗?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你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手握剑柄,久久的盯着他。终于,他的手松开了。他强压住心头怒火,俯下身子,从屠夫的双腿间钻了过去。满街市的人哄然大笑,认为韩信实在是胆小如鼠。

其实韩信不是胆小,他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常人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后来,韩信为汉代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做了楚王。他召见了那个使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屠夫。人们都认为这屠夫必死无疑,可韩信却让他担任中尉,并向部将解释说:“这是一位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可是那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我强忍下来了,才有今天。”

(出自《资治通鉴》)

【成语故事】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的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后来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