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包拯
文/智真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安徽庐州人,他自幼学习经史,仰慕古代圣贤所为,有“报国安民”之志。先后任开封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性峭直,立朝刚毅”,一生为民请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称我国历史上的清官典范。

包拯为了防止权贵们找他“走后门”,干脆完全断绝了与高官显宦及亲朋故旧的私人书信往来。有来“走后门”者,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亲朋好友,一概拒绝。而是把官府的大门向百姓敞开。他在权知开封府时,按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官府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杜绝奸吏。于是呈现了“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包拯严于律己,生活俭朴, “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他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出知端州(广东肇庆)时,端州的特产——端砚闻名天下,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而包拯直到离开端州,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传说包拯任满后,端州男女老幼万人空巷来码头相送,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有个人便将一块最上等的端砚用黄布包好,悄悄放进舱内,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包拯的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此时却风起云涌,大浪不止,几乎快要将船给淹没了。包拯下令停船,暗自诧异:“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的天公这般动怒?”于是命人将行李查看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件端砚。包拯将端砚扔进江中,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顺流而下,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黄布沙”或“墨砚沙”。当地人请名匠雕刻了对联纪念,对联上书:“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今古”。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妇孺皆知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