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梅花的品格

文/智真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洁的象征和追求的精神目标。梅花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人们所珍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清韵飘香

梅开在冬春之际,或生长于高山幽谷,或城镇乡村,或皇家花苑,或百姓庭院,无论在何处环境,始终清香依旧,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其单株孤植,可尽呈英姿秀气;其成林成片,则如云蒸霞蔚,气象壮观。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其仙姿神韵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宋·王琪《梅》)、“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宋·李子正《减兰十梅》)、“风流无俗韵,恬淡出天姿”(宋·张道洽《梅花》)。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此外,宋代白玉蟾写的“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着烟浓着月,深深笼水浅笼沙”、林逋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颂梅神韵的著名佳作。

二、品性高洁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她:

通体清澄、内外俱净,至纯至清,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咏梅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诗人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赋予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咏其意志坚强,或吟其君子之风,或颂其节操凝重,历代不绝,意象幽远。如宋代欧阳修写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赞美梅之风骨;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的“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赞美梅之精神。

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梅的相关习俗。古人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蕊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亦有梅开五福之说,梅花的五个花瓣象征五福,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人们还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古人常以“折梅赠远”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勉励。

这些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理想和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三、春信使者

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报春的使者,古代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消息:“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 (宋·陈亮《梅花》)、“飞雪落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杨记《少年游》),这些诗句不仅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更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历经风霜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和盎然的生命力量。

古代爱梅的文人多为独具风骨之人,其爱梅咏梅的理由,也正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追求真理,维护道义,高标立世。在这梅花中处处渗透出他们理想中的气质,他们的精神,化作优美的文字,如梅花般散发出传世的芬芳,花中有人,人中有花。如元代的王冕在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陆游在《园中赏梅》中写道:“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梅一样品格的人,他们本身就是真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梅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象征。

古往今来,梅花被视为高风亮节的楷模,被称为“东风第一枝”。她圣洁、高雅,不畏风霜雨雪,向人们传播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鼓舞着人们去迎接美好春天的到来。

白居易敬信佛法

庐山白居易草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而文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熟读圣贤书,弘扬道德,敬天信神,以经世济民为己任,这些纯正的理念在其为人处世中乃至其文学作品中无不充分的体现出来,被后世传为佳话。以下为其中几例。

唐代杰出的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立志“兼济天下”,他为官清廉,一心造福于民。他的诗风朴实、自然、流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时弊,为正义而大声呼喊。如他在《寄唐生》中写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看到很多权贵残酷盘剥百姓,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在《买花》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他著名的作品有《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等,都体现出对百姓关爱、同情的善念。

白居易为杭州太守时,听说道林禅师是个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就前去拜访。他向禅师请教说:“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的孩童也会这么说。”禅师说:“三岁孩童虽然能说得,八十岁老翁却未能行得。”白居易一听就明白了善言要躬行、敬佛要诚心的道理,于是顶礼了禅师,从此信佛了。他深信佛理妙义,自号“香山居士”,走上了修炼之路。他爱护百姓,带领杭州人民筑堤捍钱塘江潮水,并储西湖的水溉田千顷,后人纪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他因耿直敢言,屡遭朝廷贬谪,但他从不为个人际遇而忧伤,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写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他不仅自己坚持诚心念经、修行,还大力倡导以佛家慈悲济世的精神善化众生。他用自己的俸禄请人彩绘大型天国世界图、佛像、神像、印佛经,劝勉人们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他写道:“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执意行恶 遭天谴身亡

不思悔改行恶不已 遭恶报身亡

1999 年“7.20”期间,姜思义任中共吉林省舒兰市法特镇副书记,主管迫害法轮功,姜思义将这作为往上爬的机会,多次进京抓回当地上访的法轮大法弟子,将多名大法弟子送进劳教所,包括自家弟妹、家族中弟妹。尽管姜思义十分卖力地迫害大法弟子,中共还认为他没尽职,将他降职。他不思悔改,却更加仇视大法,说大法弟子害了他。后来,姜思义调到亮甲山乡继续迫害大法弟子。

二零零九年,姜思义患肝癌,大法弟子不停的给他讲真相、劝善,给他悔改的机会。姜思义临死前,大法弟子还慈悲的给他选择的机会,可他就是不醒悟。二零零九年末,姜思义遭恶报死亡。

积极参与迫害 加入中共命丧黄泉

山东省莱阳市冯格庄镇西小埠村陈少望,从一九九九年七二零以来,多次撕毁大法真相资料。大法弟子多次劝说,他一直死心塌地不知悔改,并且自愿加入了中共党组织。加入中共没几天,就在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死于癌症。四十九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党书记坚持参与迫害遭恶报

山东省莱阳市冯格庄西乔泊村(刘家庄)的大队中共党书记孟显云,从一九九九年“七二零”以来,追随中共迫害大法弟子,曾伙同公安对大法弟子长期监视、诬告、绑架、非法抄家。大法弟子告诉他真相,他就是不听。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孟显云死于淋巴结癌。死时才五十五岁。他的恶行不仅害了他自己,也连累了他的家人,其妻姜桂芝,也于二零零五年九月十日死于肠癌。

世道正在变

文/山东大法弟子

今天一上班,就看到同事在那儿窃窃私语,见我进来,其中一人还挺神秘的问我:某某交入党申请书了,知道吗?所有谈论这件事的人,脸上都带着不屑、嘲讽的表情。也难怪大家当新闻传,我们单位有一千五百多人,这两年还真没听说有谁申请入那个党的。提起某某是党员,有的人背后会议论,说这人会钻营、太“势利” 了,意思是只有一心想往上爬的人才会干(入党)这种事。我丈夫的单位更绝,将近四十个人的一个事业单位,这么多年竟然连一个党员都没有!可见,现在已没有哪个人愿意加入这个东西。何况还要受到被周围的人“另眼相看”的待遇。我边上一个工友说了一句:这年头谁还入这个党,出门也得叫门框给挤了脑袋!

有一次我到一个办公室去办事,一进去,看到几个人正在那儿谈论着什么,办公室主任和我很熟,见了我就说:来来,兄弟,昨晚我看了一本书,叫《九说共产党》(我心里好乐,他怎么说也是个大学生,这记忆力可真够呛,硬是把《九评》记成《九说》),说得真好!他以为我还不知道《九评》,接着就给我讲了其中“几说”的内容,我也没给他纠正,挺大的一个主任,记错了书名,面子不好看。旁边几个人还不时的给予补充。

这事过了不长时间,就在我们单位的食堂大门框上,有人用粉笔写了几个大字:“李洪志老师万岁!”

单位有位同事,见了我就说:某工某工(我本来应该是工程师的,起起落落的,别人也都这么称呼习惯我),祝你成功!我知道他的意思,每次我都笑着回答他:谢你吉言!

眼见不实

唐代有个道人叫翟乾祐,他在世的时候,因为能够引召神明而颇有名声。他每每念到云安境内江河,水流危险的地方有十五处之多。因此他召来滩神,想办法要弄平这些滩险,使险滩不再危险,共有十四处的滩神应他召请而来。独独有位女滩神,头上戴着高帽子,身上穿着大长袍,向翟乾祐慷慨的进言说:“据我观察,您要平滩险的用意,不过是为了要方便往来的船只;您不知道从事船只生意的人,获利相当的丰厚;纵然是多花些小钱,对他们来讲,也不足以构成损失;而沿江居住穷苦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户之多;他们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没有桑树可以养蚕,全都靠着用劳力拉船渡过险滩讨生活啊!今天若是把这些险滩弄平了;对行船的人而言,固然是方便多了;可是对那些住在江边,靠着拉船过日子的穷人来说,以后他们要靠什么过活呢?上天的意思,决不是这样的,我深恐您到时候会因此而获罪,不免为您担心,所以向您建议希望您能改变这个决定!”翟天师叹气说道:“您的考虑是如此的周到深远,不是我能够比得上的啊!”于是就再命令十四位滩神,各自的重新恢复滩险。

由这个故事可见,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只是事物在常人中的表象,不同层次的神,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不是就是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法呢?所以,我们要用不同层次的法来要求自己,而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认识上止步不前。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