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闲说古寺道观之钟楼

文/智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提到钟声,人们往往第一念首先想到的是那雄浑、悠远的古寺钟声。今天在中国闻名遐迩的大钟乃是被称作稀世国宝的北京大钟寺(原觉生寺)的永乐大钟。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作为法器的佛钟和道钟,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在许多著名道观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质器,它使宫观更加威严,不仅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且被认为是具有除魔之双重作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名法钟、法铃。大型宫观都建有钟楼,每天有晨钟暮鼓之仪式,以警觉修行人当勤精进,勿放逸。《道书援神契》中说:“古者祭乐有编钟编磬,每架十六,以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又有特悬钟特悬磬,特悬者,独悬也。今洞案金钟玉磬,又有大钟等,皆本诸此”,又有经云:“晨钟暮鼓,以召百灵,谓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须每日晨昏,不可有误”。修道者对钟和钟的击鸣,都是极为崇敬尊重的。叩闻钟声,深沉清远,敲开众生的迷悟,“上界钟声下界闻”、“一声钟磬万缘醒”。

在许多名刹古寺里,大殿前的左右两方都建有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寺院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要连击一百零八下。如著名的明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形大体重,钟体内外皆铸有佛经,字体工整,古朴道劲,钟声除具有感染力外,还具有美妙乐感,轻撞,声音清脆悠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延音可达三分钟之久,方圆数十里皆闻其音。“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佛家讲教人向善,普度众生,修行者要弘扬佛法,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乃至一切众生觉悟,让他们都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钟声能“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古人留下了许多吟咏钟的名句,如唐代杜甫写的“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描写钟声能警醒世人;李商隐写的“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描写出一种纯净怡悦的心境;常建写的“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描绘出那庄严悦耳的钟声,令人敬畏,令人神往,这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而是在喧嚣尘世中给人以宁静,在万籁俱寂中给人以心灵指向,返本归真,感悟到天地之正大、钟鼓之浩荡、佛法之广大无边。

茶的起源传说

文/清风整理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但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 5000年的历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的起源,在我国历来流传着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我们华夏的祖先神农氏,有一个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无论吃下什么东西,他都能透过自己的水晶肚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正处于生活的原始状态,无论鱼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闹病是可想而知的。传说中的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看各种食物吃了之后会在自己的肚子里发生什么变化。他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当神农看到一种绿叶白花的树时,就吃了这种树的叶子。说也奇怪,当他吃下叶子之后,发现自己的肠胃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些叶子不仅在自己的肠胃里上下流动,把已经吃过的食物洗涤得干干净净,而且吃后口中生香,感觉甘甜鲜美。这种叶子解毒作用的发现,使得神农欣喜异常。神农氏认为茶的发现是天神感念他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所以赐他玉叶以济众生,于是神农在感激上苍的同时更加辛勤地去采集草药。以后,每当他在尝草遇毒时,就用这种绿叶解毒。因为这种绿叶能够像一位医生一样在神农的肚子里检查洗涤,神农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来人们将“查”字改写为“茶”字。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种养生之妙药。如此“茶”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除了用作药以外,人们还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又经过不同朝代的改良,而有了我们今天所尝的茶的滋味。所以说,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发现的良药,是神农氏一心为民的善心感动了上苍而得到的回报。神有意让神农发现茶而留给后人,造福人类。

污秽佛像 身遭恶报

吴国的末代国君是孙权的孙子孙皓,性格残忍,荒淫残暴,虐杀无辜。在他统治时期,法令严苛,百姓怨声载道。

孙皓打算毁坏佛寺,他就问大臣们:“佛教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如果是真正的正教,与圣典的教诲相一致,就继续奉行佛教。如果虚假祸乱民众,就要全部焚毁。”诸位大臣劝说道:“佛陀具有无上威力,不同于其他诸神。康僧会诚心祈求佛祖,感得舍利,先皇为他修建了佛寺。如果现在随随便便就把它捣毁了,恐怕日后要后悔呀!”于是孙皓派遣张昱去责问康僧会。张昱能言善辩,百般刁难康僧会,但康僧会随机应变,对答如流,从早至晚,张昱不能使康僧会屈服。张昱回朝,赞叹康僧会的才智,不是凡人所能窥测的。

孙皓召集百官上朝,以马车迎接康僧会。康僧会入座后,孙皓问道:“佛教所宣扬的善恶报应,是何道理?”康僧会回答道:“英明的国君以孝慈教化百姓,则赤鸟飞翔而长者见;以仁德养育万物,则醴泉涌出而嘉苗茁壮。仁善既有祥瑞,则暴恶亦有报应。所以,隐蔽的做恶,鬼知道会诛杀他;显露的做恶,人知道后会诛之。《周易•坤》称赞'多行善举使得这样的人家的后代必有福份。',而《诗经》咏'求福不回'。虽然这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的明训。”孙皓又问:“既然这样,周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还要佛教做什么?”康僧会回答:“周易与孔子所宣讲的,只是人伦道德;至于释教,则阐明的是极其微观的宇宙规律。行恶则有地狱惩罚,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以此教化百姓弃恶从善,岂不大快人心!”孙皓无言以对。

孙皓虽然听到了正法,但昏庸残暴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后来宿卫兵入宫修园,从地下挖出一尊金佛像,高数尺,呈献给孙皓。孙皓把它放在不干净的地方,用污水浇灌,与大臣以此取乐。不一会,孙皓浑身浮肿,阴处特别疼痛,哀号痛哭。太史官占卜,是因为触犯大神所致,于是在宫廷中企求神灵宽恕。当时有位宫女已经信奉佛法,听说此事后就问道:“陛下为何不到佛寺中去企求?”孙皓问道:“佛与神哪位更大?”宫女回答:“佛为大神。 ”

孙皓明白了她的意思,命宫女迎请佛像,将佛像摆放在宫殿之中,命人用香水洗涤佛像数十遍,并焚香忏悔。孙皓在床上不断的叩头,陈述自己的罪状。不一会,疼痛稍有缓解,他就派遣大臣到佛寺,请求康僧会来讲法,康僧会跟随使臣入宫。

孙皓向他询问祸福的原由,康僧会为他讲解善恶报应的道理,分析的很清楚。孙皓恍然大悟,要求受沙门的戒律,康僧会为他受五戒。过了十天,孙皓的病就痊愈了,于是将康僧会所住持的寺院封为天子寺。

康僧会在吴国时,因为孙皓性情凶残暴虐,不理解佛法的精妙,就只是叙述善恶报应的道理,来启示他的心志。

【三字经选译】养不教,父之过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白话译解】生育子女,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那就是做父亲的过错。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也要教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而且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如此才能教导出优秀的学生。如果老师教导不严格,而没有把学生教育好,那就是老师偷懒,没有尽到为人师表的责任。

* * * * * * * * *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在家庭中,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孩子们从小就一一看在眼里,印刻在幼小的心灵中。因此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教育孩子时的方法、心态和风格,都对孩子的人生观、性格发展、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发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便孩子上学以后,甚至成年之后,也很难淡忘。所以说,对子女,不仅仅要教育,而且教育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做人的智慧

“中庸”概念在孔子以前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中庸”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恐怕是最高尚了,但民间缺少此德已经很久了。关于中庸的丰富思想在子思编写的《中庸》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

不偏向一端的称之为“中”,坚持不变的叫做“庸”。子程子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就因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过”与“不及”都是偏的。“庸者,天下之定理。”因为庸是天下之定理,所以是不变的、不易的,不易的东西是长久在人间的,长久的东西又是“平常的”,所以庸是平常的。中庸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所以孔子认为它是高尚的道德,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中庸》记载,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强”,孔子反问他是问南方的 “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他自己认为的“强”。孔子说:“用宽宥与顺和来教诲人,遭到无由的侮辱而能忍让包容,安之若素,这就是南方的‘强’,是君子之道;披着铠甲,拿着武器,即使奋战到死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北方的‘强’,是勇武者之道。君子能与人和平融洽的相处,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叫做‘强’;中庸而不偏不倚,这叫做‘强’”。可见,血气之勇并不是真正的‘强’,能包容万事万物而出污泥不染,才是真正的‘强’。孔子提醒君子要把握中庸思想,抑止血气之刚勇,培养包容万物的气度。

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先生说:“孔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讲的修炼。但是他的东西也使中国人受益了。中庸思想能使人处于不败之地。因为物极必反,达到顶峰的时候可能就要回落。所以求“中”,永远处于中间状态。我不上,比下边还有余,永远处于不败。什么事情做得太绝对了,就会走向反面。这是指常人。”(《转法轮》卷二)这里说的常人,是指没修炼的人。

圣人舜执政时能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是浅白的话,也要仔细揣摩对方的意思;同时又能把别人的错误与过失隐藏起来,表扬对方正确的意见;最后将众人不同的意见中和起来,执其两端而取其中,然后施行下去。所以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慧啊!”

中庸之道,不但是执政者所需的智慧,也是不同阶层每个人做人所需的智慧,其实对修炼者也是有助益的。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