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圣人的教诲,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上天赐给人而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故清廉正值的官吏不是个别罕见的例子,而且并不局限于 “贞观盛世”、“文景之治”等开明鼎盛时代(比如有名的海瑞、包公就不是盛世的官吏)。今天的中共治下当官的道德低下,遍地贪腐,反说自古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那不过是受党文化影响而为中共遮羞而已。如果中国古代吏治真的如此黑暗,何来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中,记述了不少官吏美德的史实,现选介四则如下:
一、狱院桃满无人食
宋世良,北魏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字元友。曾任北魏清河太守和东郡太守。
宋世良任清河郡(治今河北清河)太守时,遇到皇帝下令赦免罪犯。可是,清河郡法制清明,百姓遵纪驯良,没有一个犯法的囚徒。宋世良只是率领众官员,礼拜诏书而已。
当时,因为清河郡政治清明,无人违法,以致监狱院内,杂草丛生,并有许多桃树,结满了又大又甜的桃子,却无人摘食。
宋世良的宏伟的官衙内,政纪肃然,寂静无声,而被人们赞称为“神门”,里面坐着的,自然都像是神仙。
二、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
张子韶,是南宋初年的钱塘(今杭州)人,名九成,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官至礼部侍郎。著作有《孟子传》、《横浦集》等。
他曾担任判官,是协助本军长官,处理各方面事务的官员。他全心全意的监督各部门官员的工作。下属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丝毫不敢马虎。
张子韶曾经在衙门的墙上,用很大的字写道:“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意思是:如果官员贪图一天的清闲,就可能造成百姓无穷的痛苦。他用这个方法,来提醒自己与下属众位吏员,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一点也不许马虎、偷懒。
三、怎可先弃民,以求自保?
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推官吴辅,在任上时,传来了外来敌人,将向道州发动攻击的消息。道州的幕僚们非常惊恐,建议毁掉桥梁,让敌人过不了河,以利于城池的防守。
吴辅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说:“从大桥向南的地区,住的也是我们的百姓。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危难之事,都必须以保护百姓为第一要务。怎么能够先抛下他们,而只求保全自己呢?”大家听了他的话,非常赞赏。于是,另图良策,进行防范。而敌寇也最终没敢来犯。
四、细心济民,饥者无遗
南宋的郑刚中,担任温州通判时,那里发生了饥荒。饥饿的人民,大量外出逃荒。
这时,郑刚中决定献出自己的俸禄,以帮助灾民,太守说:“此法虽好,只怕好处,摊不到贫民头上,中间就被坏分子们贪污自肥了。”
郑刚中回答说:“我已经想好了办法。”
于是,他拿出一万个钱,每个钱上面写一个字。每天晚上,他都出门,走街串巷,遇到了饥饿之人,就发给一个钱,并且告诫他(她):“千万别擦掉钱上的字。第二天,官府凭这个钱,供应粮食。”就这样,郑刚中救活了无数为灾民,没有漏掉一个挨饿者。
而那些一贯会从中渔利的坏分子,这回真的是气急败坏,却也无奈何了!(均出自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