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谁是大写的人?

冯·劳厄
文/林辉

海德格尔,德国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着有《存在与时间》等著作;劳厄,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而成为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均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但他们一个选择了支持纳粹,而为自己留下了终生的污点;一个则公开指责纳粹对犹太科学家的迫害,从而捍卫了人的尊严和自由,并为后世所敬仰。

生于巴符州的海德格尔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7岁起即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后进入弗莱堡大学先后修读神学和哲学,1914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入伍从军。1918年,从战场上回来后,他成为弗莱堡大学犹太裔教授、当时著名的哲学大师胡塞尔的助教。

从 1931年起,海德格尔就与德国纳粹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33年5月,他加入了纳粹党并公开支持纳粹主义。同年,他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在其就职演说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纳粹的或与纳粹宣传合拍的言词,比如他讲到德国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人民命运的领袖和卫士”。

在海德格尔担任校长的期间,弗莱堡大学禁止胡塞尔进入大学图书馆,即便他是其恩师,这与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是一脉相承的。而海德格尔对恩师的背叛更体现在1941年再次出版《存在与时间》一书时,他删除了其中感谢胡塞尔对该书的贡献之语。

与海德格尔有着截然不同选择的冯·劳厄于1879年10月9日生于柯布伦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夫,1919年,在柏林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并成为德国物理学界的权威之一。

在纳粹统治期间,劳厄凭着良知,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犹太裔科学家进行保护和帮助。他是退役军官,退役军官协会要求退役军官加入纳粹外围组织,但他坚决不加入。

1920年,一场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公开集会在柏林举行,召集人是190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勒纳德等人。第二天,劳厄就和人联名在《柏林日报》上发表公开信予以反击。当爱因斯坦被迫辞去柏林科学院的职务时,除了劳厄站出来表示惋惜外,很多人都保持着沉默。

劳厄在不少公开场合批评纳粹的恶行。比如在纳粹掌权的当年,他作为德国物理学会会长,在全德物理学家年会上致开幕词。他引用伽利略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遭到教会迫害这一历史事件,间接指责纳粹党徒对爱因斯坦等犹太科学家的攻击。193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从德国逃亡后因心脏病去世。劳厄又公开发表悼词,颂扬哈伯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哀悼哈伯的去世是德国学界的损失。

当纳粹党人想控制德国科学界,又是劳厄挺身而出坚决反对,结果其阴谋未能得逞。后来当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塔克等一些德国科学家公开迎合、支持希特勒时,劳厄再次断然拒绝,并公开反对提名斯塔克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这自然都触怒了纳粹。劳厄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他曾经担任了十多年帝国研究所的顾问职务被解除,并被迫从柏林大学提前退休。

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因海德格尔有纳粹党背景而禁止其任教。1951年,更撤销了他荣誉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权。

然而,书写了“大字人生”的劳厄不仅赢得了爱因斯坦等被迫害的科学家们的尊敬,更在世界科学界赢得了声誉。1946年,英国皇家学会主持召开国际结晶学会议。劳厄是唯一一位受邀的德国人,与会者赞扬他为“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科学家”。在其退休14年后,一枚来自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被挂在了这位老人胸前,以表彰他“捍卫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功绩”。

如今,海德格尔和劳厄均已长眠地下,而历史也早已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一个为人所诟病,一个为人所敬仰。可惜的是,在当今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还依然有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知识份子,只是不知丧失了良知、向邪恶屈服的知识份子是否考虑到了未来呢?是否考虑到自己将留下怎样的污点呢?该怎样做人,答案不是早就有了吗?

矢志不移真义士

晚清瓷器上的苏武牧羊图
西汉时苏武(字子卿)与李陵同在朝廷上担任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做了右校王。他听说苏武的事迹后,心里十分羞愧,不敢去见苏武。

十几年后,匈奴单于壶衍鞮派李陵到北海去看苏武。李陵见到苏武,非常高兴。他为苏武摆下酒宴,还安排乐队助兴。两人边吃边聊,喝到兴头儿上,李陵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子卿交情很深,特意派我来看子卿。当然,他是要子卿归降。子卿反正也不能再回汉朝,何必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子卿的信义节操,又有谁知道呢?子卿的两个兄弟畏罪自杀。我来的时候,太夫人已经去世,又听说嫂夫人改嫁。家中剩下的,只有子卿的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是生是死,不得而知。唉!人生如朝露,何必自苦如此呢!起初,我也曾痛不欲生,总觉得对不起汉朝。朝廷杀了我全家,逼得我无路可走,只好留在这里。皇上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们无缘无故就被满门抄斩,人人朝不保夕,子卿还要为谁效命呢?”

苏武回答说:“我父子并无寸功,全靠皇上栽培,才得以身居高位。我即使肝脑涂地,也要报答皇上的大恩。要是能死在汉朝,就算斧钺加身、汤锅烹煮,我也心甘情愿。做臣子的为朝廷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大王不要再说了!”

李陵见苏武情绪激动,便收住了话头。两个人一连几天都在一起喝酒。这一天,几杯酒下肚,李陵忍不住又劝苏武说:“子卿能不能再听听我的话?”

苏武放下酒杯,正色道:“我是死过几次的人,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的话,就让我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见苏武如此坚决,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唉!子卿真是个义士!我李陵,还有卫律,算什么东西!”

说着,他已经泪流满面。

李陵走后,心里一直挂念苏武,还派人送去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得到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又亲自到北海通知苏武。苏武连着几个月,每天早晚都要面向南方放声痛哭,有时哭的吐血不止,死去活来。

选自《资治通鉴》

“文以载道”简说

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经世致用,因此经典文学有着“教以化之”的传统,唐代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宋代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言必中当时之过”。古人注重德行品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关怀天下也成为其发自内心的责任。他们超越了个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如《诗经》中说“夙夜在公”;孟子说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汉代以后的士大夫提出“以天下为己任”;宋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经典文学歌颂光明正义,鞭挞黑暗腐朽,倡导道德伦理,劝善惩恶,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如儒、释、道经典倡导的“仁义道德”教导人们为人处世之道。《诗经》、《离骚》等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司马迁写的“廉颇蔺相如传”中塑造的蔺相如道义之上的君子风度、廉颇的“负荆请罪”和“知错就改”等这些道德准则的具体表现,人们可以感受到《史记》叙史的庄重和文学的风采;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双璧,作为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各擅一代文学之胜的华彩乐段,已成为民族历史文化中最精粹的一部份涵养和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等等无不给人以哲理的启示。明清小说中四大名著,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受及审美鉴别力;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多讲述因果报应故事,告诫人善恶有报,警示世人,择善而从。

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对人生的诸多感悟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表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幅幅天地正气图,听到了一首首人间正气歌,他们似一股股清流荡涤着污浊,激浊扬清。作品不仅以其语言艺术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蕴含着崇高的道德境界追求和天人合一理念,为后人蕴蓄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熠熠生辉。启迪人的良知善念,面向天道,超越人生,选择正义和善良。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